这一轮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击,究竟伤着了谁,或者说,谁才是冤大头?传统观点认为,这些袭击是为了打击以色列的利益,但诡异的是,以色列这个 “睚眦必报” 的中东小霸王,面对几艘轮船被击沉的局面,既没有发动空袭报复,也没有在联合国大声控诉,甚至连美国大哥都没去哭诉。 从袭击的实际结果看,真正遭殃的是希腊的航运公司和菲律宾的船员。7 月 6 日,希腊船东运营的 “魔法海洋” 号在红海被胡塞武装击沉,22 名船员虽被救起,但货轮所载的 1.7 万吨硝酸铵沉入海底。 仅仅一天后,另一艘希腊货轮 “永恒 C” 号再次遇袭,25 名船员中 4 人死亡、15 人失踪,其中 21 名菲律宾籍船员成为主要受害者。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表明,胡塞武装的袭击直接冲击了希腊航运业的经济利益,也让菲律宾等国承受了人员伤亡的剧痛。 而以色列的商船却鲜少出现在袭击名单中,即便有船只被指与以色列有关,以色列也能通过保险理赔和航线调整将损失降到最低。 美国的态度更是耐人寻味,虽然美国国务院谴责胡塞武装 “威胁航行自由”,但特朗普政府却在白宫设宴款待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这种表面谴责,实则默许的态度,暴露了美国更关注红海航道的控制权,而非以色列的直接损失。 更讽刺的是,当希腊货轮遇袭时,英国海军和欧盟特遣部队竟以 “无船可派” 为由拒绝救援,而美国官员直言 “只要不攻击美国船只,停火就有效”。 这说明美国的战略重心是维护自身利益,而非为以色列出头。全球供应链的震荡,则让更多国家成为 “冤大头”。 红海承担着全球 12% 的贸易量,是亚、欧、非三大洲的经济命脉。胡塞武装的袭击导致商船被迫绕行好望角,航程增加 30% 以上,航运成本飙升。 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因零部件供应延迟被迫减产,亚洲的电子产品出口商面临交货违约风险,就连埃塞俄比亚的服装厂也因原材料无法及时抵达而停工。 国际航运巨头地中海航运、马士基等纷纷暂停红海航线,全球物流网络陷入混乱。这种连锁反应的经济损失,远非以色列的几艘货轮可比。 以色列的 “沉默” 背后,其实是一套成熟的危机应对机制。 一方面,以色列的进出口贸易中只有约 5% 依赖红海航线,大部分货物通过地中海港口运输,即便红海受阻,损失也在可控范围内。 另一方面,以色列的保险公司早已针对红海风险推出高额险种,航运公司只需支付保费就能转嫁损失。 胡塞武装的袭击反而促使部分航运公司与胡塞达成秘密协议,通过支付 “保护费” 换取通行权,这种灰色交易让以色列的商船得以继续在红海航行,却无需承担直接风险。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胡塞武装的行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反以诉求。作为伊朗 “抵抗之弧” 的重要一环,胡塞武装通过袭击红海商船,既能展示自身的军事实力,又能牵制美国和以色列的军事资源,为伊朗在核谈判中争取筹码。 而以色列选择隐忍不发,或许是因为看透了这场博弈的本质:与其直接对抗胡塞武装,不如让美国和欧洲在红海航道的安全问题上焦头烂额,从而巩固自身在中东的战略地位。 这场看似针对以色列的袭击,实则是多方利益的复杂博弈。希腊航运公司的账本上多了几笔巨额亏损,菲律宾的渔村失去了青壮年劳动力。 欧洲的货架上出现了商品短缺,而以色列却在这场乱局中巧妙脱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是赢家?谁又是输家?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这一轮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击,究竟伤着了谁,或者说,谁才是冤大头?传统观点认为,这
非常盘点中
2025-07-16 21:29:51
0
阅读:73
黄色大帝
傻B要去送死谁能拦得住[打脸][打脸][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