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铜是事实,已探明储量只占全球4%,但消耗量巨大,对外依存度达76%,在子弹制造上,欧美用铜,中国用钢。铜制子弹有优势,黄铜质地软、延展性好、加工容易、可回收且不影响性能,稳定性佳。但中国缺铜,在很多重要领域都不够用。 中国已探明的铜储量仅占全球 4%,但消耗量却占全球近一半,对外依存度高达 76%。这种供需失衡在清洁能源、工业生产、新能源车等领域尤为突出。 2024 年,光伏发电和风电机组用铜 121.8 万吨,900 万辆新能源车更需要 72 万吨铜,这些铜连起来能绕地球赤道 18 圈。铜不够用的喊声,几乎每天都在这些关键领域响起。 中国缺铜的根子在资源禀赋,全球优质铜矿大多集中在智利、秘鲁等南美国家,那里的铜矿品位高、开采成本低,而中国铜矿普遍品位低、开采难度大。 比如铜陵有色的铜精矿自给率仅 10% 左右,大部分原料依赖进口。更棘手的是,全球铜矿平均品位从 2015 年的 0.45% 降至 2021 年的 0.42%,未来新增产能可能在 2023 年后见顶。 这种先天不足,让中国在国际铜市场上缺乏定价权,进口依赖度持续攀升,甚至突破 80% 关口。面对资源困局,中国不得不另辟蹊径。 子弹制造就是典型例子。 欧美用黄铜造子弹,因其质地软、延展性好、可回收且性能稳定,但中国选择钢芯镀铜工艺。 这并非单纯因为穷,而是历史技术路径的延续。建国初期,中国弹药制造学习苏联,采用钢材降低成本,后来虽研发出镀铜技术提升性能,却因此被欧美嘲笑 “四不像”。 如今,随着黄铜价格飙升,欧美也开始效仿中国的钢弹镀铜工艺,这一曾经的权宜之计,竟成了全球弹药制造的新趋势。 除了子弹,中国在其他领域也在探索替代方案。中航光电研发的 “以铝节铜” 技术,通过解决铝导体氧化、铜铝腐蚀等难题,成功将铝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实现 20% 减重的同时满足超快充需求。 大连理工大学则用自润滑复合材料替代铜合金轴承,使国产轴承寿命从不足 1000 小时提升至 6000 小时,性能对标国际顶尖水平。这些技术突破,正在重塑铜的应用场景。 政策层面,中国也在多管齐下。十一部门发布的《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国内铜矿资源量要增长 5%—10%,同时鼓励企业与国外矿企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加大再生铜进口。 金诚信等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在哥伦比亚、刚果(金)等地投资铜矿项目,其中 Alacran 铜金银矿预计年产铜精矿可满足国内部分需求。 再生铜领域,中国产量从 2021 年的 365 万吨增至 2023 年的 410 万吨,但直接利用率仍低于欧美,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然而,这些努力仍面临挑战。再生铜回收体系不完善、低端产能过剩、关键技术待突破等问题,制约着资源循环效率。 更重要的是,全球铜需求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5G 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的铜消耗,正在加剧资源争夺。 中国缺铜的困境,本质上是资源禀赋与产业升级的矛盾碰撞。当一枚钢芯镀铜的子弹呼啸而出,当新能源汽车的铝制高压线束开始传导电流。 这些场景都在诉说一个事实:在铜资源的全球博弈中,中国正以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破局。 但这场较量远未结束,当 2030 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目标 “三分天下有其一” 的蓝图逐渐清晰,当海外矿山的挖掘机开始转动,我们能否真正摆脱 “铜依赖”?这或许需要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的思考与行动。
中国缺铜是事实,已探明储量只占全球4%,但消耗量巨大,对外依存度达76%,在子弹
非常盘点中
2025-07-16 18:31:51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