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多位科学家发表了主旨演讲,介绍了科技前沿领域的最新发展。 畅想量子信息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薛定谔的猫”“量子纠缠”……对公众来说,量子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围绕着量子的研究到底在探究什么,又有什么用? “量子力学在一百年前萌芽,直接催生了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潘建伟说,“可以说,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半导体、激光、原子钟,也不会有通用计算机、互联网等。” 在技术发明之外,量子信息科学应运而生。潘建伟介绍,量子纠缠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量子通信,量子隐形传态可用于信息的高效传递,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对工业生产意义重大,量子计算则能在经典密码破译、气象预报、金融分析、药物设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未来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发展方向,是将量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相结合,从而理解、创造超越自然的智能。”他展望道。 被寄予厚望的人工智能,目前正面临“莫拉维克悖论”困境:让电脑像成人般下棋很容易,但要让电脑拥有如1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却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表示,三个奇点的突破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首先是感知,要让人工智能收集到真实的数据;其次是算力,要通过芯片、新型计算、通信领域载体等手段,摆脱电力需求带来的制约;最后要发展脑智能,从而提升人工智能进行自主决策的能力。 从极地深海到百姓餐桌 今年是中国开展极地考察的第41年,极地考察体现了国家的科技实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李家彪表示,我国的极地研究有四大前沿方向值得关注:拓展人类在极地环境中的适应和驻留能力;加强对冰下海底的探测;利用大洋钻探技术探索冰芯中记录的地球演化过程;构建“空、天、冰、下、上”的多圈层协同观测系统,进行高分辨率的气候预报。 生物制造是用生物体作为催化剂,包括酶和微生物细胞,结合工程学原理进行规模化生产的方法,它具有高效性、原料可再生性、环境友好性,已成为我国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理事长谭天伟预测,在未来二三十年中,“生物制造+”就会成为与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新业态。 将目光从远处收回到面前的餐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介绍了我国生物育种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现在,我们必须同时考虑粮食的产量和品质,要加强抗病虫、耐寒、耐盐碱能力,同时对环境友好。另外,还要推动对特殊人群功能性品种的研究,例如针对糖尿病人开发低糖品种,针对肾脏病人开发低异构蛋白品种。”
从量子到极地深海,看前沿科技如何打造未来
鸿蒙情报局
2025-07-16 20:25:3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