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杨钦典掐死了8岁的小萝卜头,正常情况下应该被枪毙,但关键时刻,他放走了19名地下党员,这让他收获了意外的结局! 1949年底的重庆,解放军的炮声越来越近,国民党败退台湾已成定局。在城外的白公馆、渣滓洞监狱里,最后的疯狂正在上演。 杨钦典当时就是白公馆监狱的一个看守。他是个来自河南乡下的穷苦农民,为了混口饭吃才当的兵,后来稀里糊涂就干了看守。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段日子就是“行尸走肉”,上头让干啥就干啥,脑子里没那么多想法。 可他看守的,不是一般的犯人。这里关押着大名鼎鼎的杨虎城将军一家,还有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霞夫妇和他们年幼的儿子——宋振中。 宋振中,就是我们课本里那个“小萝卜头”。因为从小在监狱里长大,营养不良,头大身子小,所以大家才这么叫他。这孩子特别懂事,经常利用自己年纪小、看守不注意的便利,在各个牢房之间传递消息。他那双清澈的大眼睛,看透了监狱的高墙,却看不透人心的险恶。 1949年9月,杀戮的命令下来了。特务头子毛人凤从台湾发来电报,要对杨虎城将军等人“就地处决”。 执行的地点,就在离白公馆不远的戴公祠。那天,杨钦典和几个同事,奉命将杨虎城将军和他的儿子杨拯中、女儿杨拯贵骗到那里。紧接着,他也接到了最直接、最残忍的命令:动手。 多年后,杨钦典回忆起那一幕,声音都在发抖。他说,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另一名特务杨进兴刺杀了杨虎城父子,而他和另外几人,则奉命去处理宋绮云夫妇。当宋绮云夫妇被刺倒后,他们看到了那个只有8岁的孩子——小萝卜头。 孩子被吓坏了,但他没有哭喊,只是死死地抱着妈妈的腿。特务头子徐远举下了命令:“斩草要除根!” 杨钦典接到的指令,是去解决这个孩子。他后来供述,自己下不了手,是另一个特务杨进兴过来,掐住了孩子的脖子,而他,也在混乱和恐惧中,伸出手按住了孩子的腿…… 小萝卜头的生命,就这样定格在了8岁。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杨钦典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刽子手,没什么好说的。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它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转折。 时间来到1949年11月27日深夜。这是重庆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史称“1127”大屠杀。白公馆、渣滓洞的特务们接到了毛人凤“全部杀光”的命令,一场血腥的屠杀开始了。 当时的白公馆乱成一团,枪声、喊杀声、烈火燃烧的噼啪声混在一起。看守长杨进兴带着人去渣滓洞“支援”屠杀,临走前,他指着白公馆剩下的19名犯人,对杨钦典和另一个看守李育生恶狠狠地喊:“人看好,不准跑掉一个!” 杨钦典心里清楚,这些人早晚也得死。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牢房里的共产党员们开始想办法自救。其中一位叫罗广宾的(他就是后来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开始对杨钦典策反。 罗广宾对他说:“老杨,你看,解放军马上就要进城了,城里已经能听到炮声。你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条是跟着这帮特务跑到台湾,背井离乡;另一条,是把我们放了,立个功,解放后人民政府会考虑你的问题。你是河南人,也想回家吧?” 这番话,字字句句都戳在了杨钦典的心窝子上。 回家。对这个离家多年的农民来说,这是最大的念想。 杨钦典一咬牙,对罗广宾说:“你把大家喊起来,我开门,但是你们出去后要说是我没办法,是你们自己跑的。” 他偷偷找来钥匙,打开了牢门。19名被关押的地下党员,包括罗广宾、周遵时、毛晓初等人,从这个死亡地牢里逃了出来,冲向了黎明前的山林。 重庆解放后,杨钦典没有跑,他选择了自首。 他的问题,让当时的政府感到非常棘手。一方面,他亲手杀害了小萝卜头,是板上钉钉的凶手,罪不可赦。另一方面,他又确实放走了19名同志,这是大功一件。当年被他放走的罗广宾等人都联名作证,为他求情,证明他在关键时刻的义举。 功是功,过是过。怎么判? 最终,法院本着“既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的原则,对他进行了审判。考虑到他有重大立功表现,最终没有判处他死刑,而是给了他一个出路:坦白从宽,戴罪立功。 他被关押、审查了一段时间后,1966年,政府做出了最终裁定:特赦释放,遣送回原籍,交由群众管制。 于是,这个手上沾过血、也救过人的前国民党看守,又回到了河南老家,做回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回乡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和家人受尽了白眼和歧视。他沉默地种地,沉默地生活,很少跟人提起重庆的那段往事。 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解放,他的故事才被重新提起。一些历史研究者和记者找到了他,听他亲口讲述那段历史。 面对镜头和录音笔,年迈的杨钦典总是显得很平静,但一提到小萝卜头,他的眼神就会黯淡下去,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愧疚。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罪过,我对不起那个孩子。” 2007年,杨钦典因病去世,终年89岁。他的一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1949年,杨钦典掐死了8岁的小萝卜头,正常情况下应该被枪毙,但关键时刻,他放走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7-16 19:42:10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