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搞宽体飞机的时候,许多事儿都搞的上纲上线。比如宽度,最早的方案宽度定在了6.07米,后来虽然最终产品(伊尔-86)确定为5.7米,但这也是个超宽设计,要知道波音747这种更大的家伙也才6.1米,与伊尔-86同量级的空客A300是5.28米,一些人认为宽度上的胜利是政治性的。发动机布局问题也是如此,波音707的翼吊设计不错,苏联也有一些工程师赞成,但担心这是美帝国主义开创的布局方法,直到后来乔萨特在巴黎耐心地讲解了翼吊方案的好处,伊留申设计局才把发动机从尾巴上挪到机翼下面。
伊尔-86在设计时对结构重量管束不严,据说沃罗涅日工厂的工程师们不得不在制造中进行“二次设计”,从各结构件中削去了1500公斤的重量。机场适应性方面,苏联完全没有考虑国际枢纽机场现代化发展趋势,只是盯着本国那些地处荒远设施简陋的小机场,据此提出了不依赖机场登机和行李系统的飞机设计。伊尔-86的轮子要增加,降低对跑道的压强;飞机要自带登机舷梯;乘客自行提着行李从下层登机梯登机,把行李放在下层行李舱,再爬上楼梯到上层客舱……效率和经济性,苏联设计师考虑的实在是不多,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营的苏联民航,很难把盈利性作为重要指标反馈到飞机工业部门。国家发展民用飞机缺乏产业战略思维,工业部门开发飞机,又缺乏国际竞争意识,过分依赖国内市场,结果作为苏联宽体飞机起点的伊尔-86可能也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