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被印度弄过去的高端技术,盾构机,特高压,5G,高炉,这些中国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现在正被印度快速吸收消化。 先看盾构机,这可是中国基建的大国重器,以前中国修隧道得花大价钱买德国、日本的盾构机,后来自主研发突破技术封锁,铁建重工、中交天和等企业造出了世界一流的盾构机。 可现在,印度阿格拉地铁项目用的盾构机,虽然挂着美国罗宾斯的牌子,但核心部件和控制系统很多都是中国技术授权生产的。更直接的是,中国铁建重工直接向印度班加罗尔地铁出口了四台盾构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完成隧道贯通,印度工程师跟着中国团队学操作、调参数,连二次始发技术都摸得门清。 再说说特高压,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特高压输电商业化运营的国家,从设备到标准都是自主可控,可印度这些年通过合资、技术合作,把中国特高压技术学得有模有样,保定天威保变电气在印度建厂,手把手教印度工程师绕线圈、测绝缘油,帮他们建成首条特高压变压器生产线,还培养了200多个技术骨干。 结果呢?印度学会技术后,用政策打压中企,保变电气最后只能低价转让股权退出印度市场,印度转头就用中国技术向沙特、阿联酋卖电,还宣称印度制造崛起。这不是典型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5G领域更有意思,印度号称用两年半搞出了国产5G,结果呢?基站90%以上用的是爱立信、三星的设备,软件核心技术依赖海外,连5G铁塔很多都是4G设备换个牌子。 印度5G网速上线两年缩水30%,用户大量回流4G,沃达丰印度直到2024年3月才真正开通5G服务,堪称全球最晚,但印度聪明在哪儿?他们通过合资企业把中国华为、中兴的5G专利和算法拿过去,再包装成本土技术。 比如Jio和华为合作开发5G核心网,表面上是技术合作,实际上印度工程师把华为的协议栈代码研究得透透的,现在Jio居然开始对外宣称要出口5G技术了。 还有高炉炼钢,中国中冶赛迪帮印度塔塔钢厂建了全球最大的5873立方米高炉,用的是中国独创的水渣转鼓、高精度喷煤技术,年产铁水437.5万吨。 以前印度炼钢只能生产低端粗钢,高端钢材全靠进口中国,现在有了这座高炉,印度不仅能自给自足,还准备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要抢占国际市场,这就像农夫与蛇的故事,中国企业为了订单毫无保留输出技术,结果被反咬一口。 印度为啥能快速吸收这些技术?说白了,就是拿来主义玩得溜。 一方面,印度通过印度制造计划和PLI(生产挂钩激励)政策,要求外资企业必须技术转让、合资建厂,否则别想进印度市场,比如塔塔汽车和中国电池企业合作生产电动汽车电池,明面上是合资,实际上印度团队全程参与研发,从电池管理系统到热失控防护技术都学得差不多了。 另一方面印度利用全球化产业链分工,把中国的设备、零部件买过去,再通过逆向工程拆解研究,像印度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组件、电池、晶圆片一半以上从中国进口,但他们把中国组件拆开分析,改进工艺后贴上印度制造标签出口到欧美。 但中国也不是吃素的,以前中国靠市场换技术,现在开始玩标准换市场。华为把鸿蒙系统授权给宝马、奥迪,让他们的智能座舱用上中国标准的车机系统;比亚迪和丰田合作开发电动车,要求必须采用中国的电池安全标准。 中国在5G、特高压、高铁等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让全球产业链跟着中国标准走,比如国际电信联盟(ITU)的5G标准,中国贡献了38%的提案,印度想绕开中国标准根本不可能。 不过中国得长点心眼。 技术输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裸奔,得学中石油在非洲的做法,在关键设备里嵌入北斗定位和远程锁闭装置,一旦对方违约,直接切断技术支持,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铁建重工在出口盾构机时,把核心算法和软件做成黑匣子,印度工程师只能操作不能修改代码。这就叫防人之心不可无。 有人可能会说,印度吸收技术是全球化的必然,中国也曾经吸收外国技术啊。 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中国是技术输出方,印度是追赶者,竞争格局不一样了,中国得从卖产品转向卖标准,从技术输出转向规则制定。就像华为把5G专利打包成专利池,全球手机厂商用5G就得给华为交钱;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推动换电标准国际化,让欧洲车企也得跟着中国的节奏走。 最根本的,还是得持续创新,中国盾构机现在已经发展到智能盾构、隧道机器人阶段,印度还在琢磨怎么提高掘进效率;中国特高压已经在研究±1100千伏更高电压等级,印度还在为±800千伏线路的稳定性头疼,只要中国保持技术迭代速度,印度就算能吸收现有技术,也追不上中国创新的步伐。 印度吸收中国高端技术是事实,但中国也不是被动挨打,关键是要在技术输出中掌握主动权,用标准、专利、规则筑起护城河,同时加快自主创新,让印度永远只能跟在后面学,而不是并肩赛跑,这才是大国科技竞争的真正较量。
警惕!被印度弄过去的高端技术,盾构机,特高压,5G,高炉,这些中国曾经引以为傲的
元昊聊文化
2025-07-16 15:50: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