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大结局已定,默克尔预测:只有一种可能,俄态度果然变了 俄乌战争打到今天,真正的输家还未浮出水面,但棋局的走向,已渐趋明朗。不是谁占了多少村镇、打掉了多少装甲车,而是谁最先意识到:这是一场拖不起的赌局。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三年前的判断,如今正在一寸寸兑现。 “这场战争将以谈判结束。”当初这句话说出来时,没人在意,泽连斯基还在喊“不胜不谈”,美国还在搬着F-16、爱国者给乌克兰堆火力。但时间是最精准的解构者。三年过去,局面走到了默克尔描述的那个方向。 不是因为俄军无法推进,而是所有人都撑不下去了。 乌克兰的精壮人口,在动员令下一批一批送上前线,后方重建停滞,工业断链,百万人口出逃,主权在贷款和军援中碎片化。而俄罗斯,即使牢牢占据战场主动,也被拖入了战略失血的泥潭。无人机换精确弹药、导弹换“风暴阴影”、百公里推进换后方火车站的火光,普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现实:再打下去,前线或许赢,国家整体可能输。 而美欧,不再装得那么大义凛然了。 法国搞联军会议,英国砸下5000枚导弹订单,美国时给时停的援助和特朗普的反复横跳,都暴露出一点:他们在维持一场注定无法胜出的“控制性战争”——打不赢,但也不允许乌克兰输得太快。拖下去,俄罗斯流血,欧洲买单,美国看戏。只不过,这个“拖”的周期,正在超过资本市场和选民耐受的极限。 俄罗斯已经开始调转方向。不是战略转向,而是认知调试。 从年初起,克里姆林宫多次释放“愿意谈判”的信号,普京甚至在胜利日临时停火,只为了给谈判预期制造空间。这不是投降,也不是退让,而是一种带筹码入场的姿态:我可以打,也愿意谈,但不会跪着谈。至于条件,俄方已经不藏着掖着——承认现有控制区、乌克兰放弃北约梦、解除对俄制裁。乍听强硬,细看实际,是在为一场“妥协式和平”搭台。 问题回到了默克尔最初的预判:这是一场西方无法承担长期成本、乌克兰无法赢、俄罗斯无法再输的战争。从这个悖论里,唯一的出路就是坐下来。乌克兰不可能收复全部领土,俄罗斯不可能吞下整个乌克兰,美国无法投入朝鲜战争级别的资源,欧洲更撑不起第二条战线。 这一切默克尔早就说过:如果战争目标不能定义为“决定性胜利”,那就只能以某种被包装过的“合理化和平”落幕。这种和平不会是鲜花和彩带,而是代价分摊与责任模糊。现在看,俄方已经准备接受这套结局,剩下的,只是美方和泽连斯基能不能认清现实。 特别是在202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对俄战略已出现微妙软化。特朗普公开对普京表达不满,是因为前期谈判试探失败,但背后的潜台词更清楚不过:不管换谁上台,美国都不会再无限期援乌了。这是华盛顿的底线,也是泽连斯基的困境。 战场外的问题更棘手。乌克兰重建由谁出钱?俄控区如何法律处理?战争责任怎么划分?这些都不能靠停火协议一句话解决。而俄罗斯现在的姿态是:我不拒绝你来谈,但你得接受现实。我不放弃对乌施压,但我也不怕让步。局面已经不是“愿不愿意”,而是“撑不撑得下去”的问题。 如果美方继续强撑代理人战争,俄罗斯也可能再次向前推进。南线和哈尔科夫方向仍有空间,冬季攻势未必是终点。普京的逻辑是:打到你接受我的条件为止。但如果西方肯退,俄罗斯也不介意半途而止。这才是目前最符合各方利益的落点。 所以看似摇摆的局面,其实已经有了轨迹。 默克尔不是乌鸦嘴,她只是提前看穿了地缘政治的惯性。俄乌战争没有胜者,但它一定会有一个被妥协包装的终点。而这个终点,俄罗斯先迈出了脚步,西方也只能往前走。拖得越久,代价越大,谈得越早,台阶越多。 参考资料: 《默克尔重申:乌克兰战争最终只能通过谈判解决》德国之声 《普京宣布胜利日临时停火,释放谈判信号》俄罗斯塔斯社
俄乌大结局已定,默克尔预测:只有一种可能,俄态度果然变了 俄乌战争打到今天,真正
半暖半夏微光
2025-07-16 15:39:3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