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五重间谍袁殊被76号逮捕,李士群要他招供,谁知他一点不慌,反而淡定地对李士群说:“我的身份,岩井英一知道,你打电话问他吧!”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一个贫穷家庭。父亲袁晓岚是同盟会成员,常年在外奔波革命,留下母亲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幼年时,袁殊随母亲迁到上海浦东的棚户区,靠母亲教工人识字和兄弟们卖大饼油条维持生计。生活虽苦,他却早早展现出不凡的胆识。1925年,14岁的他投身“五卅”运动,参加罢工游行,毅然改名“袁殊”,寄托对革命的热忱。 通过父亲的老友胡抱一,袁殊进入国民革命军做秘书,北上南京加入国民党,开始接触更广阔的世界。然而,1927年“四·一二”事变让他看清国民党内部的混乱与倾轧,失望之下返回上海。这段经历虽短暂,却为他日后复杂的人生埋下伏笔。 回到上海后,袁殊没有沉沦,而是投身进步文化活动。1929年,在表嫂同学马景星的资助下,他前往日本东京大学东亚学院学习新闻学。在日本,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左倾,开始思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1931年日元汇率波动,经济压力迫使他中断学业回国。这次留学虽未完成,却让他从单纯的爱国青年蜕变为有理想信念的革命者。 回国后,袁殊创办《文艺新闻》周刊,勇敢揭露社会不公,报道“左联五烈士”事件,引起进步人士关注。他因此结识冯雪峰,并通过潘汉年等人支持,走上更坚定的道路。1931年10月,经潘汉年和王子春介绍,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情报生涯。 加入中共后,袁殊的人生进入全新阶段。他通过表兄贾伯涛进入中统,以记者身份为掩护开展情报工作。随后,他与日本副领事岩井英一建立联系,表面为日方效力,实则为中共搜集情报。1934年,他加入青红帮,利用帮会关系拓展情报网络。1937年,戴笠将他招入军统,他再次以多重身份周旋各方。至此,袁殊集中共、中统、日方、青红帮、军统五重身份于一身,成为隐秘战线上的传奇人物。 这种多重身份看似矛盾,却是他为国家服务的独特方式。在上海这座危机四伏的城市,他凭借敏锐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为中共提供了大量关键情报。然而,这种生活也让他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1939年,上海沦陷,汪伪政权成立,“76号”特务机构成为镇压抗日力量的利器。袁殊受军统指示,参与策划炸毁“76号”总部行动,却因军统上海区长王天木叛变暴露身份,被“76号”逮捕。面对严酷审讯,他并未慌乱,而是巧妙利用与岩井英一的关系,让对手投鼠忌器,最终成功脱险。这次经历不仅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也凸显了五重身份在关键时刻的妙用。 然而,这次脱险并未让他彻底摆脱危险,反而为他日后的命运蒙上阴影。在隐秘战线上,每一次成功都伴随着更大的风险,袁殊深知这一点,却依然选择前行。 抗战胜利后,袁殊本以为能迎来平静生活,但命运却并未眷顾他。1955年,潘汉年案发,他被牵连入狱,开始了长达20年的监禁生涯。狱中岁月摧毁了他的精神,也给家庭带来悲剧。他的妻子端木因无法承受压力,于1968年自杀未遂后失踪,杳无音讯。1975年,袁殊获释,但身心已近崩溃。1980年,他恢复自由,1982年获平反,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模样。 1987年,袁殊在北京去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墓碑简单朴素,却承载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的五重身份曾是乱世中的生存利器,最终却成为压垮他的重担。 袁殊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与悲情。从贫寒少年到五重间谍,他用智慧和勇气在乱世中闯出一条路,却也因时代的无常而沉沦。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起伏,更映照出那个动荡年代的复杂与残酷。在隐秘战线上,他为国家贡献了不可磨灭的情报,却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并非总是光芒万丈,他们也可能在沉默中承受命运的捉弄。袁殊的坚韧与智慧,值得我们铭记,也让人不禁感慨:那样的年代,究竟塑造了多少隐秘的传奇?
1939年,五重间谍袁殊被76号逮捕,李士群要他招供,谁知他一点不慌,反而淡定地
历史拾遗者
2025-07-16 12:25: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