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篡位的赵王司马伦举办宴会,众人大快朵颐,宾客顾荣发现一旁侍立的厨子在咽口水,便将盘中的肉割了一块让他吃。顾荣这个无意之举,日后竟救了他一命。 彼时的西晋皇帝司马衷是个傀儡皇帝,在皇后贾南风为了揽权,诛杀了辅政大臣杨骏等人后,引发了 “八王之乱” 。期间,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等宗室亲王轮番登场,将西晋王朝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顾荣成年后所处的时代,正是这场大乱的高潮。 顾荣作为江南望族吴郡顾氏的代表人物,他自幼以才华闻名,“机神朗悟,弱冠仕吴”,在孙吴灭亡后,以 “南士之秀” 的身份被征入洛阳为官。 在西晋朝堂,江南士族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北方士族对他们既利用又猜忌。顾荣在洛阳的仕途,如同行走在刀刃之上,既要应对复杂的派系斗争,又要维系家族在江南的根基。 赵王司马伦在八王之乱中扮演了极为特殊的角色,这位司马懿的第九子,早年因依附贾南风而得以专权,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司马伦联合宗室,诛杀贾南风及其党羽,次年正月又废黜晋惠帝,自立为帝。 在这场闹剧般的篡位过程中,顾荣正担任司马伦政权的中书侍郎,身处权力中枢却如履薄冰。 司马伦的篡位之举激起了各地藩王的反对,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军讨伐,洛阳城内人心惶惶。 为了聚拢城内大臣的人心,司马伦大摆筵席,邀请众人参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王司马伦举办了那场改变顾荣命运的宴会。 司马伦素以昏庸贪婪著称,他掌权期间 “嬖幸用事,贿赂公行”,这场宴席极也是尽奢华。案几上陈列着鲻鱼鲙、羔羊炙等美食。 顾荣在席间注意到身旁一个 “执炙者”(负责烤肉的厨子),此人望着盘中的羔羊炙,不住的吞咽口水。 顾荣没有像其他宾客那样对侍从的馋态嗤之以鼻,反而从盘中割下一大块烤肉,亲手递给了厨子。 同座的北方士族纷纷嘲笑顾荣 “失身份”,顾荣说:“哪有人整天握着烤肉,却尝不到它味道的道理呢?” 顾荣的善举并非一时冲动。作为江南士族的代表,他深知在北方立足的艰难,或许正是这种 “边缘人” 的自觉,让他更能体会底层人物的处境。 永康二年(301年)四月,齐王司马冏等人的组成联军杀向洛阳,司马伦兵败被杀,其党羽遭到清算。 顾荣作为司马伦的中书侍郎,自然被列入了惩处名单。顾荣见情势危急,便做好了逃离的准备。 当时负责搜捕司马伦旧部的将领是齐王司马冏的亲信,此人素来嫉恨江南士族,得知顾荣要南逃,便暗中布置了拦截。 在一个深夜,顾荣一行行至洛阳城南的伊水渡口,正要登船时,突然被一队骑兵包围。领头的军校厉声喝问:“谁是顾荣?” 随从们吓得四散奔逃,顾荣心知不妙,正欲自报身份,却被身后一个人拉住。 拉住他的正是当年那位烤肉厨子,此时的他已脱下侍从服饰,穿着一身普通士兵的铠甲,原来此人在司马伦败亡后,辗转投靠了负责渡口守卫的军队。 “厨子”:低声对顾荣说:“我就是当年受您烤肉之恩的人,今日必当相报。” 说罢,“厨子”转身对军校道:“顾荣早已在前日渡河,此人只是相貌相似的商人。” 军校半信半疑,“厨子”又趁机塞给他一些银两,假意笑道:“将军连日操劳,这点心意请收下。” 军校见有利可图,又看顾荣确实不像官员打扮,便挥挥手放行了。 船行至江心,顾荣才敢问厨子姓名,对方却摇头道:“小人只是感念大人当年一炙之恩,何必留名。” 顾荣渡江后,在江南士族中声望日隆,后来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顾荣在临终前曾对子弟说:“吾少仕北朝,历职显要,今虽逃难,犹蒙显爵,然内心常愧。唯忆洛阳一炙,始知人间至味不在膏粱。” 这番话,既是顾荣对自己仕途的反思,也道出了那场宴会善举对他一生的影响。 回过头来看,顾荣割肉给厨子时,绝未想到日后会因此得救,这种不图回报的善举,才是真正的 “德行”。正如《老子》所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顾荣的行为超越了功利性的道德算计,达到了 “自然” 的境界。 这个故事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唐代房玄龄编纂《晋书》时,特意将其写入《顾荣传》;明代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将其改编为 “顾彦先割炙啖仆”,使其成为通俗文学中的经典报恩故事。#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西晋末年,篡位的赵王司马伦举办宴会,众人大快朵颐,宾客顾荣发现一旁侍立的厨子在咽
帝王八卦
2025-07-16 09:54: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