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8年,武汉一女教师,新婚后不久怀孕,不料,孩子刚出生,丈夫竟然脸色

往森 2025-07-15 21:15:31

[太阳]1988年,武汉一女教师,新婚后不久怀孕,不料,孩子刚出生,丈夫竟然脸色大变说“我们分手吧”,随后扭头就走,再也没有回来! 1988年新婚不久的女教师邹翃燕等来了自己的孩子,可谁也没想到,产房门一开,全家的喜悦瞬间被击得粉碎。 医生带来的消息冰冷而直接:“是男孩,但宫内窒息,正在抢救。就算救回来,也是非傻即瘫。” 这对邹翃燕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她抓住丈夫的手,颤抖着问孩子会不会有事,而丈夫的反应,却平静得可怕。 他帮妻子擦掉眼泪,然后给出了一个看似理性的建议:“我们不要这个孩子了,以后再生个健康的。” 这个建议瞬间抽空了邹翃燕所有的力气,她哭喊着,说那是他们的孩子,必须救。丈夫却冷冷地回应,救了也是拖累彼此,折磨孩子一辈子。 他说的或许没错,这是一个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重担,当邹翃燕坚持要救时,丈夫的选择也同样干脆,他扔下一句“那我们分手吧”,转身就走,再也没回来过。 就这样,邹翃燕婚姻结束了......在见到儿子的第五天,邹翃燕听到了更残酷的诊断:重度脑瘫,没有抢救价值。 她抱着那个小小的、几乎没有反应的婴儿,在医院走廊里放声大哭。 然而,哭过之后,一个念头却无比清晰:“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得养他。”她给儿子取名豆豆,心里立下了一个母亲最朴素的誓言:全世界都抛弃你,妈妈也不会。 邹翃燕是语文老师,她比谁都清楚语言对大脑的刺激作用,即使医生断言孩子智力有问题,她却偏不信。 每天,她抱着豆豆不停地说话、唱歌,描述她做的每一件事:“豆豆,妈妈在切菜,这是绿色的,闻起来很香。”她用语言为儿子构建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 她的固执,似乎真的换来了回报,有一天,豆豆的小手动了一下。紧接着,当她准备起身时,一声响亮的啼哭传来。 这是豆豆第一次哭,邹翃燕喜极而泣,医生也说,孩子能哭,就有希望。 三个月大时,她用彩色气球教儿子认颜色,当她问哪个是蓝色时,豆豆的眼睛准确地望了过去。 她惊喜地发现,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六个月时的智力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完全正常。 可是智力正常,身体的难关却一重又一重。 豆豆六个月大还坐不稳,一岁多站不起来,两岁才能勉强蹲下,学走路时,他右脚向前,左脚却在地上拖行,这是左偏瘫的典型症状。 医生建议做康复按摩,并强调三到六岁是黄金期,希望就在眼前,但现实的压力也扑面而来。九十年代,她月薪一百多元,一次按摩就要五块钱,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邹翃燕却毫不含糊:“别说五块,就是五十块一次也得做!”为了凑钱,她拼了命,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去做社会培训,还兼职卖保险。 她几乎没时间走路,去哪儿都是一路小跑,把一天掰成两天用。 更煎熬的是陪儿子做康复,每次训练,几个医生要用极大的力气按压豆豆的身体,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声声喊着“妈妈,我们不去了好不好,太痛了”。 康复室里是儿子的哭喊,康复室外是母亲无声的泪,她知道自己必须狠心,因为心软,换不来儿子的未来。 在这样的坚持下,豆豆的身体状况肉眼可见地好转,有一天,他兴奋地跑到妈妈面前,展示自己学会了跳,看着儿子脸上那种纯粹的快乐,邹翃燕觉得一切都值了。 豆豆七岁上了小学,写字慢、考试答不完卷子是常态。 但邹翃燕批改儿子的作业,永远都是100分。她告诉儿子:“只要你尽力了,就值100分。”她教给儿子的不是如何弥补缺陷,而是如何与缺陷共存,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最好。 正是这种不寻常的教育方式,让豆豆没有被身体的残疾困住手脚。2007年,他以66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之后被保送读研,更在2016年,收到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书。 当年那个被断言“非傻即瘫”的孩子,如今早已从哈佛毕业,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人生。 邹翃燕常说一句话:“在我崩溃的时候,看到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努力,因为我是妈妈,我要他活着!”

0 阅读:196
往森

往森

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