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5年,苏武正在羊圈外睡觉,一个漂亮的匈奴女人突然钻进被窝。苏武起身愤怒道:“滚开,我在大汉早已娶妻!”哪知女人笑着说了一句话,苏武竟不再拒绝。[666]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汉书》中一个细节却很少被人注意:匈奴单于曾派美女深夜劝降这位汉使,承诺只要他娶胡妇为妻,立即封为“右校王”。 公元前95年的贝加尔湖畔,苏武已被扣押整整5年,单于见硬的不行,开始用软招。这个“右校王”在匈奴官制中地位极高,其仅次于左右贤王,统领万余骑兵。 苏武的回应很简单,继续握着那根光秃秃的旌节,“卧起操持节,节旄尽落”。这根节杖是汉武帝亲自颁发的使节凭证,以竹为柄,长八尺,缀以旄牛尾装饰。 苏武的流放生涯始于天汉元年,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清楚记载:“天汉元年十月,中郎将苏武使匈奴。”那年他43岁,奉命护送被扣的匈奴使者回国,却因副使张胜卷入匈奴内乱而被牵连。 贝加尔湖的冬天有多冷?公元前1世纪这里冬季气温常在零下30度以下,苏武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牧羊19年,《汉书》记载他“啮雪吞毡”维持生命。 匈奴人的劝降手段很有层次,先是“幽禁地窖断食”,苏武宁可吞雪块充饥;再是“流放北海牧羊”,告诉他等公羊产奶才能回国;最后就是这次的“美女加官职”诱惑。每次苏武都用同样方式回应:紧握旌节,绝不松手。 这种坚持在匈奴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按他们的逻辑,既然回不了汉朝,何不在匈奴享受荣华富贵?但苏武宁可在风雪中牧羊,也不愿背叛使命。 始元六年,《汉书·昭帝纪》记载:“始元六年春二月,匈奴单于使犁汙王窥边,苏武与俱至京师。”这时距离他出使匈奴已过去19年,头发全白,但怀中的旌节依然紧握不放。 苏武回国后被任命为典属国,专管民族事务。近年西安白鹿原汉墓群发掘中,M301墓出土了刻有“典属国”字样的银印,虽然不是苏武本人墓葬,但证实了这个职务确实存在,且地位不低。 苏武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因为他用19年时间证明了什么叫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匈奴人的软硬兼施,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身为汉使,宁死不辱使命。 汉武帝时期,正是中华民族性格最刚烈的年代。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苏武的“持节不渝”,都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诚。 当匈奴单于最终放苏武回国时,他也许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东西是用任何代价都收买不了的,那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信仰和坚持。这也许正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能够穿越两千年时光,至今仍能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 主要信源: (《苏武传》 《汉书》 大众日报——国学成语|苏武:被两次未遂政变连累的强悍人生之卧雪吞毡
真正把北匈奴打到欧洲的,其实并非卫青和霍去病,而是另一个人
【8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