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党对叛徒彻查,当时负责照顾护送瞿秋白的周月林有最大嫌疑,被捕入狱,没想到一直到1979年,因为一张报纸刊登的新闻,才发现周月林是被冤枉的。 "我没有出卖瞿秋白,你们不能冤枉人!"周月林颤抖的声音在审讯室里回荡着。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中央苏区妇女部长,此刻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抓住桌沿。她怎么也没想到,二十年前那段舍命保护瞿秋白的经历,如今竟成了她是"叛徒"的罪证。 时间回到1935年,在福建长汀崎岖的山路上,周月林正搀扶着肺病缠身的瞿秋白艰难前行,身后追兵的喊叫声越来越近。 "周大姐,你们先走!"何叔衡突然停下脚步,将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塞进嘴里嚼了嚼又咽了下去。这位年近六旬的老革命转身就朝着追兵开枪,最后用他佝偻的身躯为战友争取了突围时间。周月林记得自己当时死死拽住瞿秋白的手腕:"秋白同志,我答应过组织要护送你到安全地带!" 被捕后的日子远比想象中更加煎熬,在国民党保安团的审讯室里,周月林与瞿秋白、张亮(项英的妻子)三人默契地编织着谎言。她看着瞿秋白消瘦的面庞,想起了他在苏区时教大家唱《国际歌》的样子。所以当特务的皮鞭抽在她背上时,她咬紧牙关坚持着自己护士"陈秀英"的身份。 期间,保安团长李玉的妻子难产,是周月林冒险用自己学过的接生技术救了母子两人性命。这个善举换来了短暂的喘息,她和张亮被允许在团长家帮佣,而瞿秋白则被关押在条件稍好的单独囚室。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当瞿秋白身份暴露的消息传来时,周月林正在给婴儿喂米汤。后来她才知道,是万永诚的妻子徐氏在酷刑下供出了瞿秋白的特征,再加上叛徒郑大鹏的指认,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1935年6月18日清晨,周月林隔着监狱的铁栅栏,看见瞿秋白走向刑场。他回头望了一眼,嘴角似乎还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 "你当时为什么能活着出来?"1955年的审讯员用钢笔重重敲着笔录本。这个问题像刀子般扎进了周月林心里。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要如何解释1938年那次出狱? 那是国共合作时期,丈夫梁柏台在国民党内的同学作保,才让她这个"共党女犯"重获自由。出狱后她辗转寻找组织,却只得到丈夫牺牲的噩耗。而当她流落上海码头,靠给人洗衣度日时,又怎么会想到二十年后还要为这段历史付出代价。 1965年的判决书下来时,周月林已经59岁。十二年的刑期像一块冰,将她最后的热情也冻结了。 在提篮桥监狱阴暗的牢房里,她常常梦见瞿秋白就义前整理衣领的样子。有时半夜惊醒,她会摸黑在墙上划一道刻痕,这是她在苏区当妇女部长时养成的习惯,每解决一个难题就划一道。可如今,这些刻痕却成了她对抗遗忘的武器。 1979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当复查人员拿着那张《福建民报》走进周月林家时,阳光刚好在周月林花白的头发上。报纸上徐氏的供词清晰可见:"万永诚曾掩护瞿秋白等人转移......" 泪水模糊了视线,她想起二十四年前自己声嘶力竭的辩白,想起这些年写过的三百多封申诉信,此刻所有的冤屈都化作了颤抖的呜咽。 平反后的周月林选择回到丈夫的故乡新昌,当地政府为她安排了带小院的平房,院里种着瞿秋白最爱的丁香花。 有记者曾问她是否怨恨,但老人只是轻轻抚摸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1932年中央苏区妇女部的合影,照片里的年轻人眼神灼灼,仿佛能望见未来的曙光。"历史就像老樟树,"她对着镜头微笑,"伤痕会变成年轮,但树总要向着太阳生长。" 信息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瞿秋白遇害谁是叛徒?两个女人为此蒙冤几十年 北京日报客户端——90年前的今天瞿秋白就义,狱中写《多余的话》引发争议 文|一阳 编辑|萱萱老师
1943年,延安的特务全军覆没,戴笠百思不解,至死不知是因误招一小学教师。19
【2评论】【5点赞】
用户10xxx00
英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