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选巴勒斯坦复国其实是招险棋。 犹太人复国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冒出来的。几千年前,他们就在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国家,后来被罗马人赶出去,流散各地。到了近代,欧洲的排犹浪潮让犹太人日子越来越不好过。19世纪末,西奥多·赫茨尔这哥们儿提出“锡安主义”,喊出了复国口号。犹太人开始琢磨:得有个自己的地盘,不然老被欺负,没个尽头。 为啥选巴勒斯坦呢?简单说,这是历史情结。犹太教的圣经里,这地方是“应许之地”,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可现实是,巴勒斯坦在奥斯曼帝国崩溃后,被英国管着,里面住着阿拉伯人、穆斯林、基督徒,民族宗教一大堆。犹太人想回来建国,等于硬挤进一个满员的房间,哪能不闹腾? 19世纪末开始,犹太人陆陆续续往巴勒斯坦移民。锡安主义运动筹钱买地,想一点点站稳脚跟。到20世纪初,移民规模越来越大,尤其纳粹上台后,欧洲犹太人逃难的更多了。英国当时管着巴勒斯坦,出了个《贝尔福宣言》,说支持犹太人在这建个“民族之家”。这话听着挺好,但没说清楚咋建,也没管阿拉伯人咋想。 这时候,麻烦就来了。阿拉伯人觉得这地是他们的,凭啥让外人占?犹太人觉得自己是回来“回家”,有历史权利。双方一见面就火药味十足。移民多了,土地买卖多了,冲突也多了。小规模斗殴、抢地盘的事儿不断,埋下了大祸根。 二战是个转折点。纳粹杀了600万犹太人,活下来的都吓怕了,觉得没个国家保护自己,早晚还得挨宰。1947年,联合国出来说话,提出“分治方案”:巴勒斯坦一分为二,犹太人一半,阿拉伯人一半。这方案听着公平,可操作起来难。阿拉伯人不干,觉得凭啥分自己的地?犹太人倒是乐意,但也知道这仗不好打。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宣布以色列建国。第二天,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就开战了。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得昏天黑地,犹太人硬是撑住了,拿下比分治方案还多的地盘。可这胜利不是白来的,几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走,成了难民。这就是巴以冲突的起点,至今没停。 以色列建国了,可日子一点不轻松。周围阿拉伯国家不认它,战争没停过。1948年打完,后面还有1956年、1967年、1973年的几场大战。特别是67年的六日战争,以色列占了加沙、西岸、东耶路撒冷,地盘大了,麻烦也大了。这些地方的阿拉伯人不服,游击战、抗议不断。 内部也好不到哪去。犹太人自己也不是铁板一块,宗教派系、政治派系吵得不可开交。加上经济压力、移民融入问题,国家刚建成就一堆事要处理。复国是成功了,但代价是天天提心吊胆。 说到巴以冲突,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以色列觉得自己是小国,安全第一,得硬着来。巴勒斯坦人觉得自己被占了家,凭啥忍?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都不肯让步。和平谈了好多次,从奥斯陆协议到什么路线图,签了字也没用,冲突照样有。 这事复杂在哪?一是历史恩怨太深,二是外部势力掺和太多。美国支持以色列,阿拉伯国家挺巴勒斯坦,大国博弈让问题更乱。几十年下来,死的人不少,难民更多,和平却遥遥无期。 回头看,犹太人选巴勒斯坦复国真是招险棋。赢了啥?一个国家,一个家,结束了流浪的日子。可输了啥?和平、安稳,还有跟邻居的和气。这棋下得惊心动魄,赢了命,没赢心。有人说这是民族自决的胜利,有人说这是冲突的根源。咋看都行,就看你站哪边。 这事还没完。以色列还在那,巴勒斯坦人也在那,冲突也没停。复国这步棋,到底值不值?不好说。历史没答案,现实还在撕扯。
1944年,变态的纳粹士兵将女囚集中到广场,并命令她们脱掉衣服,将身材不符合标准
【5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