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计划联合出兵5万进驻“战后乌克兰”?呵呵!俄乌冲突最血腥阶段仅提供武器,却在停火关口抢先驻军,视其他大国如草芥,老欧洲竟然还沉浸在帝国幻梦里,幻想予取予夺,掩耳盗铃摘桃子。 最近,法国总统与英国首相在联合记者会上宣布,法英将共同扩充一支名为联合远征部队的军事力量,计划在乌克兰停火后,将其派驻到乌克兰境内。成为一支在俄乌战后阶段,承担维和、威慑以及支援任务的关键军事存在。 所谓“联合远征部队”,就是在英法签署的《兰开斯特宫条约》框架下,成立的快速干预部队,最初规模仅为1万人,由两国地面、海上和空中力量组成,此次扩编至5万人,意味着将从旅级迈向军团级。 估计全世界吃瓜群众都把这事当笑话看,并非看不起马克龙,而是真的看不起法国。今年3月,一名法国籍欧洲议会议员提出让美国归还自由女神像,然后立马喜提白宫发言人卡罗琳怒怼: “我要对某位级别不高的法国政客说的是,我要提醒他们,正是因为有美利坚合众国的帮助,法国人现在才没有说德语,所以他们应该非常感激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 所以,俄乌冲突就逐渐演变成了马克龙展示欧洲战略自主的舞台。他通过《诺斯伍德宣言》推动英法核威慑整合,高调宣布派兵进驻“战后乌克兰”,旨在证明:没有美国,欧洲也能保卫自己! 但讽刺的是法国现役军队仅20万,英国不足15万,如果抽调5万兵力进驻乌克兰,就意味着会掏空它俩的本土防务。所以,这场“军事秀”,就是一场用国防空心化换取一场军事T台秀。 “该部队可能还包括其他欧洲国家的士兵”,马克龙想借此加速“欧洲防务支柱”建设,但所谓“维和前提是停火”的条件,又恰恰暴露了其软弱性:既想以武力威慑俄罗斯,又畏惧直接冲突,只能将行动蜷缩进“停战后”的安全壳中。 在英法算计中,“维和部队”拟承担“监督停火+保障安全”任务,实际是复制殖民时期的“托管”逻辑:以“文明使命”包装军事存在,最后演变成长期驻军和经济控制,以“保护者”之名,行“监护者”之实。 英法计划控制电厂、交通枢纽等关键基础设施,相当于直接控制乌克兰经济命脉,跟19世纪,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惊人相似。唉!可怜的乌克兰,战时充当美西方“炮灰”,战后又要沦为“被监护国”。 如果让英法“维和部队”垄断乌克兰安全话语权,比如否决俄乌单独和解,就将构成新型殖民。就像2003年“意愿联盟”代替多边机制,接管伊拉克,用军事存在替代政治主权,以“保护”为名实施控制。 但俄罗斯早就声明过:只接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维和部队。英法如果强行派兵,就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践踏。俄明确表示,英法驻军等同于北约东扩变相实现,是对俄安全利益的直接侵犯,俄方将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反制措施”。 我觉得如果美国真的默许英法联军进驻“战后乌克兰”,就意味着小国命运可任由美西方私相授受,那全球南方国家就应该掀起新一轮去殖民化浪潮,彻底清除掉英法等欧洲国家的全球驻军,同时驱逐美国在中亚、中东和东南亚驻军。 但我并不相信英法有能力,或者说敢于派兵进驻乌克兰,更多的是口嗨刷存在感,以及在欧美和中欧贸易谈判背景下,故意展示强硬,虚空变筹码。 这个计划听起来很唬人,实际操作难度极大,跟建立“欧洲军”差不多,都面临着后勤、指挥、部署和资金分配等诸多问题。如果他俩真能干成这事,就不至于爆发“百年战争”,欧洲不会像现在这样稀碎。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法、德等六国就签署过条约,打算建立40个师的跨国联军。轰炸南联盟之后,就变成了要成立“欧盟战斗群”,组建18支1500人的快反部队。等到2017年时,就变成了只建立一支5000人的快反部队,但直到现在仍处于PPT状态。 事实上,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历史反复验证了一个规律:当危机来临时,欧洲就会选择急吼吼强化北约,而不是建立欧洲军,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当危机缓和时,欧洲又各怀鬼胎,不太想建立欧洲军,没着火就没必要挖消防池嘛! 主权难让,权柄难割;费用难摊,锱铢必较;兵力部署,各怀鬼胎。再加上首鼠两端,临事惜身,盟誓如戏。所谓“英法联军”和“欧洲军”,终究是梦幻泡影,荡妇画饼!
英法计划联合出兵5万进驻“战后乌克兰”?呵呵!俄乌冲突最血腥阶段仅提供武器,却在
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5-07-15 14:46:4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