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为操劳过度,不幸英年早逝,离世前,他叮嘱小自己15岁的混血妻子务必改嫁!妻子如今怎样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刘亚楼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反复交代了一件事:希望妻子改嫁,这句话没有多少力气,但分量极重,很多人听到这句话时,会以为他终于放下了对感情的执念,殊不知,这不过是他临终前最深沉的牵挂,他知道自己走后,妻子将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作为一位将军,他能指挥千军万马,但唯独无法守护她的余生。 刘亚楼的一生是披荆斩棘走出来的,他19岁参加红军,在福建的山林间扛枪走路,吃的是树皮草根,住的是山洞破庙,他是硬生生从基层打上来的,战场上多次负伤,却从未退缩,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期间,他克服语言障碍,靠硬背和苦练掌握了军事知识,正是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组建中国空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胜利后,他以“王松”的身份回国,带着多年征战的疲惫和满腔的报国热情,那时的他,已经三次经历婚姻变故,第一次,是年幼时的童养媳被战乱冲散;第二次,妻子误以为他战死他乡,另嫁他人;第三段婚姻发生在苏联,因为文化背景和战争环境,最终也未能维系,回到祖国时,他已人到中年,手握战功,却没有一个能称之为家的地方。 1945年,他在一场群众大会上,看到了一个气质独特的混血女子,她名叫翟云英,是中俄混血,父亲是参加抗战的中国工人,母亲是地道的俄罗斯人,她在台上控诉日军侵略的罪行,声音虽颤抖,但眼神坚定,那一刻,他被打动了,她不是那种传统的温婉女子,却有一种骨子里的坚韧,两人的缘分,从这一眼开始。 韩光看出了刘亚楼的动心,便牵线搭桥,翟云英的母亲最初并不赞成这门婚事,她担心女儿嫁给军人会守寡,会过苦日子,但刘亚楼用实际行动打动了她,他亲自上门,用一口流利的俄语向老母亲表达尊重与真诚,这不是表演,而是一个中年将军最真挚的承诺。 1947年,两人结婚,仪式极为简单,没有婚纱,没有宴席,甚至连像样的婚照都没有,但他们并不在意形式,只在意彼此,婚后不久,战事吃紧,刘亚楼几乎整年都奔波于前线或机关之间,翟云英一人承担起家庭的全部责任,她不仅照顾起家中老人,还相继生养了三个孩子,她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别人说军婚苦,她只是淡淡一笑,继续操持家务。 她曾经病重,命悬一线,却没有告诉丈夫,她知道他的任务更重,不能让他分心,直到罗荣桓得知消息,紧急通知刘亚楼,他才连夜赶回医院,那是他们婚后为数不多的长时间相伴,她最终挺了过来,而他,也因为这次事件更加坚定了要让她强大的信念。 后来,翟云英考入华东医科大学,这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她曾犹豫是否要放弃学业回家照顾丈夫,但丈夫劝她继续,他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知道未来可能有一天会走在她前面,他希望她有一技之长,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1964年,命运如他预料的一样残酷,他在一次出访期间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从确认病情到卧床不起,仅仅几天时间,他的身体迅速衰败,但精神依然清醒,他仍然关心空军的工作,仍然叮嘱下属要把制度和训练抓好,他甚至交代人把他整理好的空军条令烧一份送到八宝山,他说自己走得安心。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抓着妻子的手,把所有家事一一交代,他叮嘱她照顾好孩子,赡养年迈的父母,还特别嘱托她帮母亲联系失散在苏联的亲人,然而,在这些理智的安排之外,他说出了一句最沉甸甸的请求——她以后一定要改嫁,他知道她还年轻,不希望她孤苦一生,他能为国家留下万千部署,却不能为她留下一个依靠。 但翟云英最终没有改嫁,这不是因为她顽固,而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份承诺,一种信仰,她一个人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把公婆养老送终,甚至多年后真的联系到了远在苏联的亲人,让母亲在有生之年见到了自己的血脉延续,她也成为一名医生,工作稳定,生活自理,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特殊照顾的请求。 她的生活极其简朴,唯一的消遣就是在清明时节来到八宝山,站在丈夫的墓前,轻轻擦拭墓碑,有时她会停留一上午,说一些家常,讲讲孩子的学业,讲讲社会的变化,她的声音不高,却从不间断,好像他还在身边听着。 这个习惯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她年老腿脚不便,才慢慢减少了前往墓地的次数,她从未在公共场合讲过自己的感情,也从未对外人诉过苦,她把丈夫的勋章、手稿捐给了军事博物馆,把自己的一生默默交给了那段誓言。 她93岁去世,生前留下的唯一要求,是将自己葬在丈夫身旁,就这样,一个时代的英雄与他的爱人,在沉默中再次重逢。 信息来源:人民网——《与刘亚楼相识相伴的点滴回忆》
1965年,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前往上海视察,特意去看望了病重的刘亚楼上将。一见面
【5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