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

炎烬 2025-07-13 04:18:40

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我要请假!”得知中学生的身份后,老师一把将他搂在怀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10月27日,孔继宁的出生给70岁的毛主席带来了特别的欢乐,这个小外孙的名字就是外公亲自取的,"继宁"寄托着继承列宁事业的深切期望,在孔继宁很小的时候,他曾在中南海陪伴外公生活过一段时间。 那时的毛主席工作繁忙,经常到深夜才能回家,但只要一见到小外孙,疲惫的面容就会绽放出慈祥的笑容,有时他会抱着小继宁,翻看一些旧相册,指着其中的照片向他讲述母亲李敏小时候的故事。 虽然相处的时光并不长久,但外公的音容相貌和那些温暖的时刻,都深深刻在了孔继宁的记忆中,每当他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或获得奖项时,总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外公分享,而外公除了给予鼓励,更多的是告诫他要戒骄戒躁,不要追求功利,要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 在母亲李敏的教导下,孔继宁从小就懂得,虽然身上有着长辈的光环,但决不能恃宠而骄,他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做事要稳重低调,要学习外公的精神,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在学校里,孔继宁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生活态度,他不张扬自己的身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乐于助人,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从不炫耀,在老师和同学眼中,这是一个话语不多却做事踏实的好学生。 即便在生活条件并不宽裕的年代,他也没有借助特殊身份谋求任何便利,每天带着简单的午餐,穿着普通的校服,像千万个普通学生一样,过着平实的校园生活。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6年,那一年,举国上下都笼罩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对年仅14岁的孔继宁来说,这是一个永生难忘的伤痛时刻,在此之前一年,他最后一次见到外公时,就已经感受到老人家身体的虚弱。 在那个特殊的秋日,当广播里传来噩耗的那一刻,孔继宁的心瞬间揪成了一团,这个一向内敛的少年,第一次在学校里流露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哭着向老师请假,想要送外公最后一程。 这个意外暴露的身份,让校园里掀起了一阵波澜,然而,面对周围人突然改变的眼光,孔继宁依然保持着一贯的坚定与沉着,他主动找到老师,表示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受到任何不同的对待。 凭借着刻苦努力,孔继宁最终考入了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来到新的环境,没有人知道他的特殊身份,他又回到了自己最习惯的普通学生身份,四年的大学时光里,他始终保持着低调踏实的学习态度,靠着自己的实力完成学业。 毕业后,他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人生道路——进入部队工作,在军营里,他像每一位普通军人一样,接受严格训练,履行岗位职责,后来,他还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和英国大使馆担任助理武官,在外交战线上默默耕耘了八年。 1997年,为了照顾日渐年迈的母亲李敏,孔继宁主动申请转业,消息传出后,各种诱人的工作机会纷至沓来,有人开出处长位置,承诺轻松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也有人许诺副局级干部,配车配房,然而,这些机会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深知这些人不过是看中了他的特殊身份,秉承着外公的教诲,他决定用自己的积蓄创办小公司,从最基层开始摸索经营之道,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在他的用心经营下,逐渐有声有色。 在事业获得起色后,孔继宁并没有满足于个人的商业成就,2001年,他与母亲李敏共同创办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优秀的民族精神,随后,他又投资建立专门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和战略问题的机构,为国家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06年,他的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他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合作创立东方昆仑公益基金,推动"希望医院"项目,帮助偏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改善医疗条件,这个接地气的公益项目,实实在在地为基层百姓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除了投身公益事业,他还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工作,他协助整理出版了母亲李敏的回忆录《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让人们看到毛主席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慈祥长辈的另一面,2014年,他在深圳创办文化公司,继续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记者询问为何不利用特殊身份谋求更轻松的生活时,他总是简单地回答:"外公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我不能给他丢脸,"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低调做事的真实原因。 党史专家评价说,毛主席的后人都继承了他的优良品格,不搞特殊化,不谋私利,孔继宁的人生轨迹,正是这种红色家风的真实写照,从不炫耀身份,始终艰苦朴素,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外公的精神遗产。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中国新闻网 2007年07月05日 关于“《中华文摘》文章:毛家第三代无意政治”的报道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炎烬

炎烬

炎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