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冬天,河南灵宝县法院收到一份起诉书。几位乡亲状告70岁的卢文焕,要求他偿还拖欠的320斤谷子钱。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94年,河南灵宝县法院收到一起民事起诉,几位村民联名控告一名七十岁的老人,要求他偿还多年前借下的三百二十斤谷子。 接案的法官本以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民间债务纠纷,但在核实被告身份时,事情发生了转折,那名老人名叫卢文焕,他的档案上赫然记录着:解放战争期间,特等功臣。 他是共和国建国前的一名侦察兵,参与过多次对敌作战任务,也曾受命参与剿匪行动,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他做出过无数关键决定,其中一次行动让他成为突击队中唯一一位获得特等功的战士。 1949年末,西部战事已接近尾声,但各地依旧残留着武装匪患,陕州地区最大的地方武装头目李子奎,盘踞在灵宝一带。 他勾结地方豪绅,多次袭击基层政权和解放军哨所,曾在三个月内制造十余起杀害干部和群众的案件,其手段狠毒,行踪难觅,始终未能被清除。 卢文焕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成立小队直捣李子奎藏身之处,突击前情报显示对方躲藏在一处地主宅院内,宅院前后均有出入口,后门通向一处蔬菜地,通过一条狭窄地道隐藏逃生路线。 任务分配时,卢文焕提出进入地道搜索,他熟悉敌人惯用伎俩,判断这条地道不是简单的逃生通道,很可能成为对方反杀的突破口。 地道幽深,仅容一人通行,他手持冲锋枪,举灯在前,带路的是当地被俘的地主,行至半道,一道黑影突然闪现,他没有后退,也没有畏缩,仅用一个短暂的停顿,便做出判断。 他大声命令对方放下武器,对方显然被压制在通道内,进退不得,最终交出枪械,那人正是李子奎,这次抓捕行动直接摧毁了该地区最后一支有组织的土匪武装。 卢文焕因表现突出,被当场授予特等功,他出身寒门,自幼父母双亡,是在地主家放牛、打杂的童工,他的童年没有玩耍的记忆,只有干不完的活和填不饱的肚子。 饥饿让他习惯了抢先吃饭,贫穷让他学会了沉默,年少时他见过村干部被绑在树上活活打死,也见过邻村人因为躲债逃亡而全家被赶出门外。 他没念过书,不知道什么是革命理想,他只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彻底推翻旧有的秩序,像他这样的人才有活路。 1947年春,他所在的村庄再次遭遇拉丁征兵,解放军队伍进入村里,他几乎是第一批报名的人,当时没有思想动员,也没有仪式,只是简单登记,发了件旧军装和一支步枪。 三天训练结束后便直接上前线,他并未显得紧张,他早就厌倦了苟活,他不在乎能否回来,只想着,若是战死至少有人记得他姓什么。 在随部队转战伏牛山区的一次急行军中,队伍因路况极差需减轻负重,上级要求所有战士抛弃不必要物资,加快转移速度,战士们不得不将干粮撒入山谷,以防延误行军。 只有他默默将散落的半袋炒面收拢装进口袋,绑在背包下,他知道部队已两日未补给,夜宿山林,许多士兵已经出现头晕、体力透支等现象。 夜间宿营时,他生火煮粥,将这些炒面煮成稀汤分给全班十几人,每人一碗,他是最后一个离开火堆,锅底空了,他只喝了一口冷水。 1953年,他选择转业回乡,他并未申请留在部队,也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他的决定很简单,他不想再漂泊,家乡还有荒地和未成年的弟弟。 他从政府分得八亩地,自此开始以种地为生,没有人知道他是特等功臣,因为他从未提起。他将勋章和奖状封存于箱底,连家人也不曾知晓。 六十年代初,遇到自然灾害,他家田地几乎绝收,为了活命,他向邻居借粮,不是一次,而是断断续续地借了三年,借的都是谷子,数量从几斤到几十斤不等。 他没钱买粮,也不愿去政府报困难户,这些谷子账目最终被村里人记下,但随着时间流逝,无人再提,直到1994年,一位债主去世,其子整理账本时发现了这笔多年旧账。 他不认识卢文焕,只知道这是村里一个穷老头,便与几人一起向法院递交起诉书,法院受理后例行查档,一位年轻法官在档案馆找到一份尘封卷宗,卷宗内容显示: 卢文焕,1949年荣立特等功,曾参与陕州剿匪作战行动,是当年重点表彰对象,事情至此变得特殊。法院通知民政部门、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政府很快成立联合调查组。 当调查人员走进卢文焕家时,他穿着打补丁的棉衣,坐在自家的土炕上,调查组发现他身患严重风湿和胃病,无力偿还债务。 政府随即为其补发抚恤金,代为偿还欠款,并将其列为优抚对象,重新登记退役军人身份,几年后,地方政府对其住所进行修缮,将旧屋翻新,屋顶换瓦,窗户装上玻璃。 2011年,他在家中去世,终年九十二岁,当地为其举行简单追悼仪式,近百名村民自发送行,他的功勋最终被记录入民政部全国英模档案,省政府追授其为优秀复转军人。 (主要信源:河南省委《关于追授卢文焕同志荣誉称号的决定》)
伟人麾下的文臣武将,个个也身手不凡,可为什么对伟人心悦诚服?且看伟人给陈毅的一封
【9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