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交换俘虏工作完成,150师448团8连的200多名俘虏回国。广州军区司令许世友上将专门下令:“把连长、指导员全部送到军事法庭,必须严肃惩处,其他人一律转业回乡。”许司令为何有如此命令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5月,在中越两国的边境线上,一场特殊的“回家”仪式正在进行——双方交换战俘。 但这批归来的战士在广州军区司令许世友的眼中,却远非荣归故里,他的一道命令震动全军:“连长、指导员全部送军事法庭,严肃惩处,其他人一律转业回乡。” 这位最高指挥官为何对自己的官兵如此无情?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指挥、荣辱与血泪的惨痛教训。 故事的起点,是那场历时28天的战争,我军攻势凌厉,打得干净利落,到3月初已按计划开始回撤。 而此时的越军,士气和战力都已大打折扣,所以我军多数部队的撤退都比较顺利,即便偶遇袭扰,也总能从容化解,甚至抓住机会扩大战果。 然而,一片大好的撤退形势下,意外还是降临在50军150师448团的头上。 448团接到撤退命令时,师、团指挥部本计划沿公路快速回撤,这是最稳妥的路线。 可偏偏这时,一个由副军长关豁明牵头、下派到150师的工作组提出了异议,这支工作组似乎把撤退当成了练兵,主张部队应趁机深入山地清剿残敌,搞所谓的“战斗实训”。 可以说,他们完全无视了那片区域地形复杂,毕竟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友军在此吃过亏的现实。 150师师长刘同声深知其中风险,力主按原计划沿公路撤离,但他的意见被关豁明否决。 因为那位副军长固执己见,不仅强令448团继续向险境开进,甚至在团里发觉不对、请求改变路线时也断然拒绝,反而命令部队“发扬不怕牺牲精神”坚守阵地。 就这样,一道道脱离实际的命令,将448团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灾难如期而至,作为先头部队的2营,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头撞进了越军王牌316A师精心布置的伏击圈。 我军猝不及防,团指挥所在激战中被炮火覆盖,一名副团长当场牺牲,临时接替指挥的政委龙德昶又缺乏军事指挥经验,导致2营很快被越军分割包围,阵脚大乱。 面对危局,448团紧急请求上级增援,谁知,那支“钦差”一般的工作组再次做出致命决策,不顾师部反对,竟擅自命令距离最近的1连和8连前去解围。 结果,这两支增援部队一并掉进了越军的口袋阵,数百名战士牺牲,整场撤退战斗,448团损失高达542人,大批战士被打散。 更恶劣的是,战斗结束后,闯下大祸的关豁明等人,竟向上级隐瞒真实战况,在军委的多次追问下仍含糊其辞。 正是这种错误的决策加上事后的信息封锁,直接导致后续接应失散人员的行动完全错失时机,进一步加剧了伤亡。 在弹尽粮绝的包围圈里,越军的劝降喊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考验人性的时刻到来了。 有人选择了用生命捍卫军旗,比如8连副连长王立新,他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扑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血性。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守住了底线,与王立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连指导员冯增敏。 他在被围后首先动摇,并带头劝说大家投降,尽管1连连长李和平起初坚决反对,但在绝境和冯增敏的游说下,最终也未能顶住压力,选择了默认。 就这样,超过200名战士放下了武器,沦为战俘,越军随即抓住机会大肆宣传,给我军声誉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 消息传回,广州军区司令许世友雷霆震怒,在这位铁腕将军的字典里,军纪是铁,保家卫国、宁死不屈是军人的天职,战场上放下武器,就是背叛了国家和人民的信任。 所以他必须用最严厉的手段,回击敌人的宣传攻势,更要借此向全军敲响警钟:军纪是高压线,谁碰谁倒霉;无论陷入何等困境,投降永远不能成为军人的选项。 随后的处理果决而严厉,除了关豁明等指挥失当的干部受到严肃处理外,军事法庭的审判也迅速展开。 作为投降带头人的冯增敏,因怯战和背叛军人职责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而连长李和平虽未主动劝降,但作为军事主官,未能阻止集体投降,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被判处三年徒刑。 其余被俘士兵,则一律开除军籍,遣返回乡,在地方上受到严格管制。 而与他们灰暗的结局相比,英勇牺牲的王立新被追授“战斗英雄”称号,事迹载入军史,家乡为他立碑纪念,成为后人敬仰的榜样。 许世友的铁腕治军,让“宁死不降”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此后,我军在纪律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上投入了更多精力,作战部署也更加审慎,以杜绝类似悲剧重演。 这一事件被原原本本写入军校教材,时刻警示着后来的指挥员们...... 【信源】文史综合网——让许世友震怒的奇耻大辱,对越战争448团投降事件到底有何隐情
1979年5月,交换俘虏工作完成,150师448团8连的200多名俘虏回国。广州
虎皮芳草潭
2025-07-14 19:00:26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