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前后大耗阳气,一把肉桂把元气补到位,醒神开窍正当时 仲夏时节,老张家的老槐树

昌宇随心养护 2025-07-14 18:47:15

夏至前后大耗阳气,一把肉桂把元气补到位,醒神开窍正当时 仲夏时节,老张家的老槐树下,三五邻里摇着蒲扇唠家常,不知不觉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淌。人们总说“热在三伏”,可很多人没注意,阳气最容易“跑丢”的,其实是夏至前后这几天。太阳最毒,可人却最虚——睡得不香、饭吃得少、走几步路就冒虚汗,像是被人抽了筋骨里的劲儿。 这不是“矫情”,而是老祖宗早就看得清清楚楚。《黄帝内经》讲得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天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可阳极生阴,一不留神就会“阳盛转虚”,元气从毛孔里悄悄溜走。中医讲阳气,是身体的“发动机”,阳虚了,整个人就像熄火的车,启动都困难。 临床上这样的例子不少。一位五十出头的女性患者,夏至之后总觉得身体沉重、早上起不来,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一看就是典型的“阳虚夹湿”。她说自己年轻时不怕热,怎么现在一下雨就犯困?其实是脾阳不振,水湿运不出去,像堵了的下水道,整个人都“黏黏糊糊”的。 对付这类情况,有一样宝贝药材被老中医称作“纯阳果”——肉桂。别误会,这可不是做甜点的香料,而是中药里能“引火归元”的大将军。肉桂性热,归肾、脾、心经,有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元的功效。简单说,它能把阳气从四处散落“收回来”,送回该去的地方。 肉桂最拿手的是“补而不燥”,不像其他温补药那样容易上火。比如“桂附地黄丸”,就是用肉桂配附子、熟地等药,专门调理肾阳虚的人,适合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夜尿频多的人群。阳虚体质的人吃了,像给身体点了炉火,一点点把元气烘热回来。可阴虚火旺的人就别凑热闹了,吃了反而容易“上火冒烟”。 除了肉桂,想补阳还得调脾。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把吃进去的东西变成气血。脾阳虚了,吃再好也养不住人。夏至后湿气重,脾胃最易“罢工”。这时候可以加点干姜、党参、白术,配着肉桂一起用,既补阳又健脾,效果加倍。 除了吃药,日常生活里也有不少“小动作”能帮你把阳气留住。比如早上7点前起床,太阳刚升,正是阳气升发的黄金时段,睡懒觉反而错过“充电”。午睡别超过半小时,把握好“子午觉”,顺应昼夜阴阳转换。晚饭少吃寒凉,别贪凉茶、冰西瓜,它们看着爽口,其实最耗阳气。 还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办法——艾灸神阙(肚脐)和关元(肚脐下三寸)。这两个穴位,一个是阳气的“中枢”,一个是肾气的“仓库”。艾灸5到10分钟,有助于温阳通络、醒脑提神,就像在身体里点了一盏灯。 从五行来看,夏属火,对应的是心。心主神明,阳气虚了,心神就容易涣散。所以夏至前后,除了补阳,更要“养心”。不妨在晚饭后散步半小时,让心气舒畅;听点舒缓音乐、看看绿植,让神有处可栖。这些看似小事,日积月累就是“中医养生”的大智慧。 回过头来看,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节点,也是最容易泄阳的大门口。就像水库大坝,看起来满满当当,但如果开闸太猛,很快就会干涸。一把“纯阳果”,一套顺时作息,再加上一点心神调养,就能把元气稳稳收住,为下半年打好根基。 阳气是身体的“柴火”,别等冷了才想生火。趁着夏至,把阳气补到位,醒神开窍正当时。

0 阅读:47
昌宇随心养护

昌宇随心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