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较真!”新疆一小伙坐5个小时飞机,发现机舱显示屏放的全是外国人,没出现一个中国人,越想越气的小伙向空乘人员提出质疑:吃哪家的饭,端哪家的碗,能不能整改一下?网友:有血性的中国人! 据牟视大观7月11日报道,新疆某趟国内航班的机舱里,舷窗外的云朵被引擎声拽成丝缕,可机舱内循环播放的显示屏,却让一小伙越看越坐不住。
从飞机离地开始,整整5个小时的航程里,屏幕里晃荡的全是外国人的面孔——或是欧美街头晃悠的滑板少年,或是金发碧眼的主持人讲着听不懂的段子,连公益宣传片里的志愿者,都没一个中国人的影子。
起初小伙没当回事,想着“兴许后面会切中国节目”。可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过去,画面里的语言、场景、人物始终和“中国”沾不上边。他偷偷扫了眼周围,有人低头刷短视频,有人盖着毛毯打盹,也有乘客偶尔瞥一眼屏幕,嘴角轻轻一撇,却没人吭声。
小伙心里像塞了团棉花,闷得慌:“这可是中国的飞机啊,满舱坐着咱自己人,咋连个咱中国人的镜头都找不着?” 航程刚过一半,小伙终于站起身,朝着忙碌的空乘走过去。
他声音不算大,却带着股子执拗:“不好意思,想反映个事儿。这屏幕播了5小时外国人视频,没见着一个中国人,能不能整改整改?咱得记着‘吃哪家的饭,端哪家的碗’,国内航班多放些咱中国的文化、咱自己人的故事,大家看了也热乎啊。”
空乘人员愣了愣,很快回了句:“我们这节目是有固定顺序的……” 话没说完,但小伙明白,这回应里的无奈,没能把他心里的“疙瘩”解开。
这段发生在万米高空的对话,被邻座乘客悄悄录成视频传到网上,瞬间炸出一片共鸣。评论区里,“血性”成了最火的标签。有人拍案叫好:“这哪是较真!要是连自己人都不在乎本土文化露脸,谁还会当回事?”
还有网友吐槽起相似经历:“上次坐长途航班,屏幕里不是好莱坞电影就是英文歌,想找个中文节目,眼睛都瞅酸了!早该有人站出来说这话!”
更有理性声音冒出来:“国际航线展示多元没问题,但国内航线得先让咱自己人看见文化自信,让大家瞅瞅中国的美、中国人的劲儿,这才是‘端好碗’的细节啊!”
小伙自己也没想到,一时的“忍不住”,能戳中这么多人的心思。在他看来,这不是挑刺儿,而是作为中国人,打心底希望本土文化能在日常里被看见、被捧着。
机舱虽小,却是文化传递的窗口;航程虽短,藏着的是无数人对“中国元素”的盼头。当越来越多像小伙这样的普通人,敢为文化细节站出来时,“文化自信”不再是飘在空中的口号,而是变成了具体的行动。
可能是质疑一次不合理的视频播放,可能是建议航班加些中国纪录片,甚至只是主动给邻座讲讲家乡的老故事。
这件事最打动人的地方,恰恰是它戳中了大家对“文化归属感”的渴盼。咱总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可故事从不是靠“大场面”堆出来的,反倒藏在机舱显示屏的选择里,藏在普通人那句“我们得看见自己”的勇气里。
小伙的质疑,让更多人醒过神:真正的文化自信,始于重视本土内容的每一个细节,成于每一次“较真”的瞬间。
飞机落地时,小伙拖着行李汇入人群,可他在航班上的发声,像颗小石子砸进湖面,一圈圈涟漪荡开。往后再坐国内航班时,屏幕里会不会多出中国人的笑脸、中国山水的镜头?这场因“5小时外国视频”而起的讨论,值得每个在乎文化传承的人琢磨。
毕竟,让中国故事被看见,需要的不只是小伙的勇气,更得有你我的声音——不妨在评论区唠唠,你碰上过哪些该“较真”的文化细节?说不定,你的一句话,就能让更多人看见咱中国人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