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偷将妻子拉到一旁对她说:“其实毛主席是我结拜兄弟。”妻子大惊:“你怕不是穷疯了吧!” 1950年春,湖北大冶的小镇上家家户户挂起了毛主席的画像,刚锤完一炉铁的朱其升走在街头,目光无意间扫过墙上一张画像,他的脚步陡然顿住了,他觉得画像上的人越看越眼熟,像极了四十年前一起在兵营中摸爬滚打的那位青年。 他快步回家,走进院子后将妻子拉到灶房一角,低声告诉她,这人正是自己当年结拜的兄弟,妻子听罢愣住,惊讶地看着他,像是听到了天方夜谭,她没说话,只是摇头叹气,以为丈夫是老糊涂了。 饭后朱其升回到里屋,从柜子最底层摸出一块包着红布的纸包,他揭开布,轻轻抖开那封泛黄的信纸,那是三年前收到的一封回信,寄信人来自北京中南海,信开头称他“其升兄”,这封信是他几十年来最珍贵的物件。 1911年,朱其升年近二十,辗转来到长沙投身军营,因在部队里表现不错,很快便升为班长。 入秋的一个清晨,他在营门口见一年轻人站在那里,被门岗拦下,模样落寞却神情坚毅,那人名叫毛润之,因无担保人,入伍受阻,朱其升看他一身寒酸却满怀热血,便主动出面担保,替他递上入伍申请。 从那日起,两人成为战友,朱其升性格豪爽,常将自己多出来的口粮、干粮分给这位年纪轻却志气不凡的青年。 在训练之余,毛润之还会教大家识字,讲些时局变化,他们的交情便是在这点点滴滴中慢慢加深,还有一位副班长彭友胜,与他们三人情谊甚笃。 一次夜行军途中,毛润之因脚伤落后,三人躲入沟渠躲避敌人,靠着野草和雨水熬过三日才脱险,这场患难,更让他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后来随着局势变化,部队被裁撤,毛润之离队返乡继续读书,而朱其升则返回老家,重新拾起打铁手艺,从此音讯杳无,兵营岁月成了他心中封存的回忆。 后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乡镇,当他某日看见毛主席的画像,那份回忆突然苏醒,他托镇上的塾师代笔,写下一封信,寄往北京,信寄出后他天天坐在门槛边,看着邮差来来往往,过了几个月,那封回信真的到了。 那是毛主席亲笔所写,信中提及,他记得那段长沙岁月,也记得“其升兄”的仗义担当,还附上了一笔小额款项,让他改善生活,朱其升没有将这封信拿出去炫耀,也从未在村里宣扬此事,信被他裹好藏入柜底,只在夜深人静时,才小心拿出来回味。 后来他用这笔钱办了一个小作坊,专做乡间常用的油布伞,他知道这玩意虽不起眼,却是百姓的必需品,他将作坊取名为“和平油布伞厂”,亲自打样、撑伞骨、煮油布,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工厂逐渐有了起色,伞也卖到了周边几个镇上,村里人开始尊敬地称他“朱老板”,但他仍每日进出铁铺,低头干活,寡言少语。 1952年夏,镇上干部转达他被邀请赴京参加轻工业座谈会,他背着帆布包,乘上北去的列车。 北京初见时,他坐在中南海的一间接待室里,见到毛主席走进来,两人不言先笑,握手寒暄,毛主席仍称他“其升兄”,那顿饭吃的异常温暖。 毛主席鼓励他将伞厂办大,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临别时毛主席又赠了一笔钱作为支持,朱其升回乡后扩大厂房,添置新器械,还招了几个小徒弟教手艺。 四年后他因病去世,葬礼不张扬,却有许多乡亲自发赶来送他一程,而和平伞厂继续运转,撑起了不止一户人家的日子。 信源:湖北党史——领袖与人民——毛泽东与老百姓的故事
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
万物知识局
2025-07-14 13:16:09
0
阅读:987
世贸外贸
永远怀念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用户11xxx33
永远的红太阳,耀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