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最惨烈的交锋中,他单枪匹马击退敌军41轮猛攻、毙敌280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7-14 13:14:35

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最惨烈的交锋中,他单枪匹马击退敌军41轮猛攻、毙敌280余人,谁曾想,这位战神竟是个刚入伍的"新兵娃子"。 【消息源自:《血战上甘岭:一个四川小伙的生死43天》2023-08-15 解放军报;《胡修道口述:我在上甘岭的战斗岁月》2023-10-25 人民陆军】 1952年深秋的朝鲜半岛,空气中飘着呛人的火药味。21岁的四川小伙胡修道蹲在3号阵地的坑道里,正用军用水壶接着岩壁上渗出的水滴。这已经是他们断水的第三天了,嘴唇裂开的血口子被寒风一吹就火辣辣地疼。 "龟儿子,美国佬的炮弹比赶场的鞭炮还密。"胡修道往手心里哈着热气,转头对战友滕土生嘟囔。这个同乡比他早三个月参军,此刻正用刺刀在坑道壁上刻着正字——每打退一次进攻就添一笔,歪歪扭扭的刻痕已经爬满了半面墙。 突然,地面剧烈震动起来,碎石像冰雹般砸在钢盔上。班长一个箭步冲过来,把两个新兵蛋子按在战壕底部:"范佛里特这个老狐狸又开饭了!"他们都知道,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的"摊牌行动"就是要用炮弹把上甘岭的山头削平三尺。胡修道感觉五脏六腑都在共振,爆炸的声浪像无数铁锤轮流敲打着耳膜。 炮击停止的瞬间,班长扯着嗓子喊出的命令带着金属般的颤音:"9连全体都有!敌人要上来了!"胡修道抓起转盘冲锋枪时,发现自己的手指在不受控制地发抖。透过硝烟,他看见黄绿色的军服正像潮水般漫过山坡——这次是李承晚的伪军打头阵。 "记住训练要领!"班长踹开弹药箱,"等他们进到三十米再开火!"胡修道看着越来越近的敌人,突然发现平时背得滚瓜烂熟的"打包战术"全忘光了。第一梭子弹打出去,后坐力震得他肩膀生疼,却连敌人的边都没擦着。 "你个瓜娃子!"班长夺过他的枪,三发点射撂倒了冲在最前面的三个敌人,"看清楚了没?要像撒豆子一样——哒、哒、哒!"胡修道突然想起在家乡收稻子时,阿爸教他扬谷子的节奏。当他再次扣动扳机时,冲上山坡的敌人像割倒的麦子般倒下一片。 这样的拉锯战持续了整整七天。11月5日天刚蒙蒙亮,连长猫着腰钻进坑道:"老胡,10号阵地吃紧,班长得带人过去支援。"胡修道还没反应过来,怀里就被塞进两颗反坦克手雷。"3号和9号阵地就交给你们俩了。"班长的背影消失在硝烟里时,胡修道才意识到,这个总骂他们"新兵蛋子"的老兵,临走前偷偷在自己兜里塞了半包香烟。 中午时分,一发迫击炮弹在滕土生身边炸开。胡修道拖着血流如注的战友躲进防炮洞,撕开急救包的手抖得像筛糠。"莫得事...就是腿肚子...穿了孔..."滕土生惨白的脸上挤出个笑容,却突然抓住他的手腕:"你听!10号阵地那边枪声不对!" 胡修道把耳朵贴在坑道壁上。果然,东南方向的交火声越来越稀疏——这意味着要么守军全打光了,要么弹药耗尽。他看了眼奄奄一息的战友,又望望堆在角落的最后三箱手榴弹,突然抓起两箱就往身上挂。 "你疯球了?"滕土生想拽住他的裤腿却抓了个空,"那边起码两个排的敌人!"胡修道已经蹿到坑道口,回头露出沾满硝烟的白牙:"记得咱炊事班养的土狗不?专挑落单的咬!"这个比喻让两个年轻人同时笑出了眼泪。 接下来的六个小时成为朝鲜战争史上最传奇的单兵作战记录。胡修道像只灵活的岩羊,在两个相距百米的阵地间来回穿梭。他把手榴弹三个一组捆成"炸药包",等敌人聚堆时就居高临下抛出去;用缴获的机枪在不同射击点来回转移,制造出重兵防守的假象。当他在10号阵地撞见七个正在架设重机枪的美国兵时,甚至模仿班长的口吻吼了句刚学会的英语:"Hands up!" 暮色四合时,胡修道瘫坐在弹坑里数着剩下的弹药:七发步枪子弹,一颗拧开盖的手榴弹。他摸出班长留下的香烟,却发现早被汗水浸成了糊状。这时山脚下又传来履带碾过碎石的声响——美军的坦克上来了。 "格老子的,这回真要见马克思了。"胡修道把最后的手榴弹塞进怀里,突然听见背后传来熟悉的川音:"胡娃子!军长派我们接你来了!"秦基伟将军的预备队像神兵天降般冲上山头,坦克的轰鸣声立刻变成了仓皇撤退的噪音。 后来战报上写着:1952年11月5日,志愿军战士胡修道单日击退敌军进攻41次,歼敌280余人,创造上甘岭战役个人歼敌记录。但没人知道,这个曾经的放牛娃在成为"特等功臣"的当晚,躲在被窝里哭湿了半个枕头——他想念班长骂人的大嗓门,想念和滕土生分吃的半块压缩饼干,想念再也回不去的四川稻田。

0 阅读:74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