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参与三峡大坝建设的老人曾透露,其实有90%的人并不清楚,在大坝工程启动初期,

经略简料 2025-07-14 12:07:23

一位参与三峡大坝建设的老人曾透露,其实有90%的人并不清楚,在大坝工程启动初期,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曾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兴建三峡大坝。 一位水利专家,能同时是保守派和激进派吗? 这听起来很矛盾。 当几乎所有人都为一项举世瞩目的国家工程欢呼时,他站出来激烈反对,预言其弊大于利,这无疑是“保守”的。 可转眼,他又抛出一个足以改变亚洲地理格局的宏大设想,大胆到近乎疯狂,这又是典型的“激进”。 这位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就是中国水利泰斗、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 他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其实贯穿着一种高度统一的远见。 他的“保守”,首先体现在对三峡工程的态度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解长江水患、缓解能源短缺,修建三峡大坝的构想浮出水面,并于九十年代正式上马。 工程被寄予了防洪、发电、航运的“一举三得”厚望,举国振奋。 黄万里却是最坚决的反对者。他并非凭空担忧,而是基于一个核心的科学问题:泥沙。 长江每年携带的泥沙量高达五亿吨,他断言,大坝拦腰截断,流速放缓,巨量泥沙必然淤积在水库中。 久而久之,重庆港将被堵塞,河床会不断抬高,不仅削弱防洪能力,甚至可能淹没上游地区,造成比洪水更严重的灾害。 他还进一步指出了连锁反应:大坝将彻底改变长江的水文情势,对中华鲟、白暨豚等珍稀物种是毁灭性打击;百万移民的安置是巨大的社会难题;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一座巨大的水坝更是悬在长江中下游头顶的军事威胁。 在“人定胜天”的时代,这样的告诫被广泛地看作是一种杞人忧天。 主流观点相信,现代科技无所不能,泥沙问题可以轻松解决。 黄万里的声音,很快便被时代的洪流淹没。 可惜后来的现实,一步步印证了他的担忧。 三峡运行后,三峡库区的水沙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有些河段出现了明显的抬升。 生态问题接踵而至,白暨豚功能性灭绝,中华鲟数量锐减。 长期以来,山地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移民生计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 当初的乐观设想,在自然的铁律面前打了不小的折扣。 三峡的经验成了一堂昂贵的课,告诉我们任何工程都不能脱离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就在人们以为黄万里只是个执拗的“反对派”时,他却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展现了他“激进”的一面。 这个构想的目标,是雅鲁藏布江。 他提议,将这条水流丰沛的大河截断,通过开凿隧道等方式,把水引向中国干旱的大西北,灌溉新疆和甘肃的广袤土地。 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其效益是颠覆性的。 西北的沙漠戈壁将变为绿洲良田,中国的耕地面积有望翻番,彻底解决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无疑是功在千秋的伟业。 可这个设想的地缘政治影响同样是颠覆性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是当地数亿人口的生命之源。 若在中国境内被截流,下游国家的生态与生存将面临毁灭性打击,这无异于将一把战略性的“水龙头”掌握在中国手中,彻底改写南亚的地缘政治平衡。 如此“一举多得”的宏伟计划,为何从未被提上议事日程? 首先,这终究只是黄万里先生的一个战略性构想,缺乏详细的工程论证,其技术难度和建设成本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历来坚持以和平为本、睦邻友好的对外方针。 主动切断国际河流,制造下游国家的人道主义危机,这种做法与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背道而驰。 我们追求的是与邻国共享水资源,合作共赢,而非单方面地“釜底抽薪”。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黄万里的“保守”与“激进”还矛盾吗?其实一点也不。 他看似截然相反的两个主张,背后是同一套逻辑:顺应自然规律,而非强行对抗;着眼于国家长远的根本利益,而非一时的工程效益。 他反对三峡,是因为他看透了这项工程违背了江河输沙的自然规律,眼前的发电、航运效益,将以牺牲长远的生态安全和防洪根本为代价,得不偿失。 他构想引水入疆,则是试图利用雅鲁藏布江丰沛的水资源,去顺应和改造西北干旱的自然状况,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水土资源不平衡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一个是否定,一个是建设,但出发点都是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黄万里的思想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急于求成时的盲目乐观,也映照出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 他提醒我们,在任何重大决策面前,科学的严谨、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多元意见的碰撞,永远比整齐划一的欢呼更为可贵。 他一生所争,并非工程的成败,而是科学的尊严与对未来的责任。向这位孤独而清醒的智者致敬。 参考资料:三峡观察——黄涌:黄万里,背对着三峡大坝的那位老人

0 阅读:1014

评论列表

树桩

树桩

1
2025-07-14 23:43

三峡大坝违反了哪些科学?

树桩

树桩

1
2025-07-14 23:40

一派胡言乱语!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