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红旗也照打不误?中方呼吁停止袭击后,胡塞不再给中国特殊待遇! 红海,这片承载着全球超过一成贸易量的关键水道,如今却成了风暴眼。也门胡塞武装在此地掀起的封锁,起初似乎还留了一道口子,声称对某些国家的船只“网开一面”,这也让“挂五星红旗保平安”的说法,一度在航运圈里流传开来,半是玩笑,半是期待。 当时,胡塞武装的确给过明确的信号,声称中俄船只可以安全通过,打击目标仅限于那些与以色列有关联的船只。消息一出,不少船东着实松了口气,仿佛在这片高风险水域找到了一个避风港。有些外国船公司甚至动起了“借旗”的心思,盘算着临时更换注册,好搭上这趟顺风船。那段时间,悬挂中国旗帜的商船确实享受了一段相对安宁的航程。 可谁也没想到,这张看似管用的“免死金牌”说撕就撕了。漏洞恰恰出在那些试图规避风险的船只身上。一些与以色列有业务往来的商船,为了躲避袭击,耍起了“借旗”的把戏,伪装成中国船只企图蒙混过关。胡塞武装也不是傻子,很快就看穿了这些伎俩,他们意识到,这种投机行为让海上封锁形同虚设。 面对以色列拒绝对加沙停火的强硬态度,胡塞武装决定不再容忍这种“钻空子”的行为。7月27日晚,他们突然放出狠话,宣布海上封锁进入“第四轮升级”,并抛出了一条让全球航运界震惊的新规:今后,只要是前往或挂靠过以色列港口的船只,无论悬挂哪国国旗,一律视为打击目标。 这意味着,此前给予中俄船只的“特殊照顾”被彻底收回。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即便可能得罪人,也要让封锁能真正“痛击以色列”。 新规一出,全球航运业的成本应声飞涨。红海航线的保险费直接翻了三倍,高昂的风险让许多船只宁愿选择绕道非洲好望角。这趟远路要多花十几天时间,耗费更多的燃料和成本,而这些增加的开支,最终会悄无声息地转嫁到全球消费者头上,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笔看不见的“税”。 对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每年有超过四千艘中国船只要通过红海,曾经的“放心过”一夜之间变成了普遍的“提心吊胆”。更让人头疼的是,胡塞武装的打击标准,简直是一场谁也猜不透的魔幻游戏。 有艘船仅仅因为三十年前去过一次以色列就被盯上,而另一艘明明装着以色列货物的船却能安然无恙。此前被袭的“中山”号,挂着中国香港的旗,船东却是美国人。这套毫无章法的打法,别说船东,就是专业的航运公司也得挠头。 面对愈发棘手的局势,国际社会的应对也显得力不从心。美国拉着盟友搞的“护航联盟”雷声大雨点小,非但没能有效遏制胡塞的行动,反而像是在火上浇油。倒是俄罗斯趁机向也门政府提供了新装备,刷了一波存在感。 这次胡塞武装的“翻脸”,也暴露了现代航运业一个深层次的难题:一艘船的所有权、运营方、注册地和悬挂的国旗,往往分属不同国家。 这种高度国际化的复杂性,让精准识别变得异常困难。值得玩味的是,胡塞武装在袭击时,常常先喊话截停,让船员安全撤离后再动手,这种独特的“人道主义”姿态,反倒为他们在一些舆论场上博得些许同情。 对中国来说,眼下的局面颇为两难:既要维护自身庞大的航运利益,又不想过深卷入中东这摊浑水。与其每天提心吊胆地猜测导弹会飞向谁,各方或许更应该回到谈判桌前。 毕竟在茫茫大海上,炮弹可不认识你挂的是哪国的旗。红海的规则正在被改写,未来谁能建立起一套各方都能接受的新秩序,依然是个巨大的问号。
红海大骗局彻底撕破!一年多前,胡塞武装确实对外界拍着胸脯承诺,中国与俄
【1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