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一位准大学生在暑假求职时,中介说工资每小时22元,结果一到工厂变成了13元,学生说我不干了,却被中介扣下了身份证,最后在家长多次轮番出面才要回了身份证 暑期来临,大批学生涌入劳务市场,他们怀揣着积累社会经验、为家庭分担开销的想法,试图在假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然而,在这片看似充满机会的领域,权益受损的事件却屡见不鲜,令人揪心。 广西一名准大学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 起初,中介承诺每小时22元的工资,可当他抵达工厂后,时薪却骤降至13元。 面对这般出尔反尔,学生提出离职,不料中介竟强行扣下其身份证,直至家长多次交涉才得以取回。 此类操作已然构成对劳动者权益的直接侵害,更暴露了部分中介的蛮横与无理。 广东大学生李云的经历同样折射出暑期工市场的乱象。 招聘信息中“厂家直招,13元/小时,包吃住”的承诺极具诱惑力,李云与室友在得到负责人的肯定答复后,连夜赶往广州。 未曾想,所谓的“厂家负责人”实为中介,广州岗位早已招满,中介转而将她们引至东莞,时薪一路降至8-9元,身份证也被无端扣押。 这般层层设套的操作,让满怀期待的学生们措手不及。 还有江西一名学生,他在快递驿站兼职时,不仅被要求延长工作时间却无加班费,离职时还遭遇老板以“工作未满20天不付工资”“未按时打卡”等理由克扣工资,这些在入职时均未提及的“规定”,成了压榨学生的工具。 更令人警惕的是,一些中介以“低门槛、高报酬”为诱饵实施诈骗。 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有兼职社会实践的全国学生样本中,遭遇暑假打工被骗的大学生比例高达66.2%。 尽管相关事件屡被曝光,却仍未能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这背后,既有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维权意识薄弱的因素,也与部分中介和用人单位的违法操作密切相关。 面对如此现状,学生在求职时需擦亮双眼。 尽量选择正规渠道或熟人介绍的工作,警惕“高薪轻松”“低门槛高报酬”等诱人话术,提前核实企业信息。 在求职过程中,要留存好聊天记录、合同、收费凭证等证据,明确工资标准、工作时长、加班待遇等核心内容。 若权益受损,可拨打12345热线,向工商局、人社局举报; 涉及诈骗时,应及时报案,情节严重者可构成刑事犯罪;也可申请法律援助,借助专业力量维护自身权益。
广西的一位准大学生在暑假求职时,中介说工资每小时22元,结果一到工厂变成了13元
一叶知大事
2025-07-14 12:00:1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