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6岁的屠呦呦准备出发去海南工作,临行前留下了这张照片,没有精致的妆

墨竹听风语并 2025-07-12 17:28:26

1962年,36岁的屠呦呦准备出发去海南工作,临行前留下了这张照片,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华丽的衣服,甚至拎的包都磨得发旧,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女人,几十年后让全世界都记住了她的名字,青蒿素之母![大侦探皮卡丘] 她脚穿布鞋,身着呢子外套,肘部已有磨损痕迹,这是当时科研人员的典型形象,朴素却透着专注。 她就像实验室里的青蒿,不起眼但药性十足,这句话后来成了对屠呦呦最贴切的评价。 1965年全所春节联欢会上,大家都在看表演,屠呦呦仍在整理实验记录,她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总是埋头于研究工作。 她在会议上常直言不讳,曾因坚持科研方向与上级产生分歧,同事们都知道,她的心思完全在实验室里。 1971年广东疟疾大流行,屠呦呦带领523项目组用乙醚替代酒精提取青蒿素,那时的实验室设备简陋,但团队始终坚持不懈。 屠呦呦主动试药导致肝中毒,住院期间仍坚持修改实验方案,这种以身试药的精神,成就了后来的重大发现。 学术成就并未立即带来相应认可,1980年评职称时,专家组曾以“理论基础不足”为由暂缓通过,其中还提及她的中学化学成绩只有62分。 谁知,屠呦呦的副研究员职称延迟了12年,直到1992年才获评,可想而知,真正的科学价值往往需要时间验证。 到了晚年,这种“混沌”仍在延续,2015年诺奖颁奖前夜,她误将礼服与标本一同清洗,让家人哭笑不得。 在国家勋章颁授仪式上,85岁的屠呦呦缓步走过红毯,现场掌声持续良久,中科院院士张伯礼感叹,她证明了科学不需要包装,就像青蒿素不需要甜味。 在屠呦呦海南出差时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研究者发现了这样一行字,真理不需要掌声,就像阳光不需要赞美,这句话道出了她的科研初心。 国际媒体曾评价屠呦呦,这位不会开煤气灶的学者,点燃了拯救百万生命的明灯,这个看似矛盾的对比,恰恰说明了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这个在火车站月台留下朴素身影的女人,用一生打破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她证明了一点,科研不需要花哨的头衔,不需要完美的简历,只需要对真理死磕到底的倔劲儿。 就像她研究的青蒿一样,不起眼却药性十足,几十年如一日泡在实验室,喝下自己提取的药物做试验,评职称被卡20年也不去“走动关系,这种”一根筋"的坚持,才是我国科研最需要的硬核精神。 主要信源:上观新闻(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一生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 新华网(海南老友回忆屠呦呦的抗疟往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