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不是简单的“煤气爆炸”,咱得把话说在前头:中东这一轮局势变化,很可能就是从这场“家中爆炸”开始的。 说是“煤气”,但谁信? 2025年7月10日,德黑兰奇特加尔湖畔,某栋住满军方高层的高层公寓——突然炸了。重点不是哪栋楼,而是这栋楼里住的是谁:伊朗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阿卜杜拉希姆·穆萨维,刚刚履新一个月。 结果这房子说炸就炸,官方说是“煤气泄漏”。这话说出来,就像你去高档写字楼上班,人家告诉你电梯掉了因为插座松了——听听就好,信就太天真了。 德黑兰那地方,啥人最多?情报人员最多。尤其这种级别的高层住宅,进门都要指纹+虹膜,你说“煤气”自己炸了,炸得还那么准,把最核心那套房夷平,邻居们却安然无恙,谁信? 这不是第一起,也不会是最后一起 这事儿要放在一个月前看,正好能对上节奏。6月13日,以色列刚对伊朗本土搞了次大空袭,干掉了包括前总参谋长巴盖里在内的几位大人物,连核科学家都折进去几个。穆萨维是被紧急提上来的补位将领,可以说是伊朗军队的“定盘星”。 结果刚上任一个月,人在自家沙发上坐着,天上掉下个“煤气罐”?没这个巧合。这更像是摩萨德的斩首2.0。 这套路很熟了,2020年那次,伊朗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在车上被射成筛子,背后就是以色列远程操控的AI机枪。这回换种手法,从远程精确打击,变成了定向爆破。目的没变,方法更精细了。 谁动的手?线索藏在“沉默”里 以色列不说话,但总理内塔尼亚胡一副“我们干了你又怎样”的姿态,话说得滴水不漏,但每个字都透着挑衅。 美国和沙特一边倒地“指责伊朗支持恐怖主义”,像极了转移视线的老套路。这种时候表态,跟踩点一样精准。 但最关键的是:伊朗自己一句话都不说了。 这不正常。过去哪怕出了事,伊朗也会开个记者会,起码说说“我们掌握了情报,正在调查”。现在死活不说,连穆萨维是死是活都不松口,只说“抢救中”,拖了三天还在“抢救”。这已经不是遮丑,是在憋大招。 这是一次“对标核打击的斩首”,而不是普通暗杀 注意,这不是暗杀一个人这么简单,是摧毁伊朗军方的决策链条。 2024年下半年,伊朗内部经历了大洗牌,老将下台、新人上位,这本身就是一次大手术。结果刚把骨头接好,外科医生又给踹了一脚——穆萨维倒下,就相当于伊朗军方“神经中枢”断线了。 而这种高精度、高等级、有策略、有“沉默”的暗杀方式,显然不是业余选手干的。这得是深耕德黑兰情报体系十年以上的力量才有能力下手。再联想到摩萨德在伊朗这些年的“斩首记录”,不难猜测是谁。 中国怎么看? 说句实话,伊朗跟中国的关系,是战略互信+经贸互补的双重绑定。尤其是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之后,伊朗不仅是能源伙伴,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南线的战略支点。 这时候伊朗出这么大事,中国当然希望它稳下来。 但稳的前提,是伊朗军方得有一个能指挥、能回应的核心人物。穆萨维若真“挂了”,那下一位是谁?有没这份经验?能不能稳得住国内外局势?这是接下来半个月必须解答的问题。 中国这边的外交系统估计已经在做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敦促局势降温(联合国那一套话先说着),另一方面也得准备万一伊朗选择“血债血偿”,那中东可能直接升级成区域冲突,中国的能源安全线就得重新评估。 后面可能怎么走?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谁先动手谁就可能失控。但伊朗革命卫队不是吃素的,这种事情过去几年已经“吃过亏”,下一步要么是代理人战争升温(比如也门胡塞武装搞点大动作),要么是超限报复(比如网络攻击、离岸爆炸)。 而这场爆炸,已经不是“有没有暗杀”的问题,而是伊朗会不会玩命地反击。 一句话收尾:如果穆萨维真的死了,那这不是一场爆炸,而是一次开战的信号。 这事,没完。
这事儿不是简单的“煤气爆炸”,咱得把话说在前头:中东这一轮局势变化,很可能就是从
椰子说历史
2025-07-12 15:27:17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