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的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了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7-12 14:48:24

几百亿斤的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了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北大仓”,为什么要“退耕还荒”? “北大仓”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是餐桌上最可靠的保障,它位于冰天雪地的东北,是几代人用辛勤劳动一点点开垦出来的,每年这里生产的粮食,能养活上亿人口,贡献巨大。 不过,这块曾经的粮食主力地带,开始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歇一歇”,甚至要“退耕还荒”,放弃一部分看起来很大的粮食产量。 几十年前,黑龙江北部还是一片没人看好的荒地,这里冬天特别冷,土地冻得硬邦邦的,没人愿意来种地,国家号召下,成千上万的官兵和农民,离开家乡,来这里开荒,用铁锹一锹一锹挖着冻土。 经过多年努力,原本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北大仓”,这里的黑土地非常肥沃,种出来的玉米、大豆、小麦不仅产量高,质量也好,一度支撑起全国约九分之一人口的粮食供应。 只是,任何向自然的极限索取,都暗中标好了价格,年复一年的高强度耕种,让土地开始疲惫,过去足有一米厚的黑土层,有些地方被削刮到不足三十厘米,风一吹就能卷走半亩地的肥沃表土。 这些沟壑纵横、逐渐沙化的地块,已然成了“病号田”,更严重的是,为了扩大耕地,三江平原宝贵的湿地被大量填埋,如今已消失八成以上。 湿地作为大自然的“肾脏”,它的萎缩直接破坏了区域水循环与气候调节能力,生态的警钟,最终还是为农业而鸣,土地贫瘠,水质恶化,作物产量和质量都面临威胁。 历史的教训很直白:1958年过度开垦引发的漫天黄沙,比300亿斤粮食的代价更昂贵,靠透支土地换来的丰收,撑不过三代人。 一项“退耕还林还湖”政策随之出台,核心就是让北大仓的部分土地休养生息,让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有机会喘息恢复,这引来了疑问:几百亿斤的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这不等于饿着肚子谈环保吗?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黑龙江的粮仓储备,足够全省吃上三年,我们有充足的底气进行战略调整。 而且退耕的,多是那些继续耕种只会加速土地报废的“病号田”,与其竭泽而渔,不如给土地一个恢复元气的机会,这正是一种“养地如养命”的清醒,今天的“退”,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进”。 当然,退耕并非简单的“一退了之”,而是一盘深思熟虑的棋,国家通过生态补偿、支持绿色产业等配套措施,帮助农民转型,确保他们的生计不受大的冲击。 在农业生产方面,不光是总量在稳定增长,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一些不适合继续种粮的退耕地,并没有被浪费掉,而是用来种植奶牛和肉牛需要的饲料作物。 这一调整让我国在饲料上的自给率达到了七成,大大减少了对进口的依赖,同时,像新疆这样的重点棉花种植区也在持续扩产,从整体上看,这些变化有效地优化了国家农业资源的区域布局。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生态方面的变化,以三江平原的自然保护区为例,以前是大面积种植玉米,现在转而重视生态保护之后,不仅鹤群开始回归,带来了良好的自然景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依靠生态旅游创造的收入,竟能和过去30万亩玉米的总产值差不多,说明生态保护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回报。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卫星监测发现,生态环境改善之后,周边那些没有退耕的农田,单位面积的产量竟然提高了15%。 这说明,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用途,不仅没有影响产出,反而让黑土地得到了休养,产量变得更高了,这背后,正是智慧农业和绿色理念带来的实效。 东北粮仓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我国农业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从过去强调压榨土地资源,到现在开始学会保护土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这也说明,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事情,而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只有把自然环境保护好,农业基础才能真正稳得住,粮食生产才能持续、有保障。

0 阅读:0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