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年,李自成突然将部将高杰调回军营。深夜,高杰趁着四下没人,找到李自成的夫人邢氏说:“闯王怕是发现我们的事了,不如我们还是降了吧!”次日,两人卷着金银财物就投靠了明军。 1634年的陇州,秋雨下了两个月,泥泞的起义军大营里,士兵们裹着湿乎乎的破棉袄,饿得眼睛发绿,盯着远处明军的旗子直叹气。 这时候的李自成,只是个带着一帮兄弟在陕西折腾的起义军头子。谁也没想到,这么个雨夜,差点把他的老底儿全掀了。 那时的高杰不过才28岁,是李自成手下最能打的先锋。这家伙长得俊,打仗跟头饿狼似的,眼睛一瞪能吓退半个敌营。可这回,他吓得魂儿都没了。 几天前,李自成让他去策反明军将领贺人龙。这两人是老乡,早年还在明军里一起混过,按说有点交情。可策反没成,贺人龙派来的信使却直奔高杰的营帐,压根没去闯王那儿汇报。 这事儿不知怎么传开了,军营里开始嘀咕:高杰跟闯王的夫人邢氏,怕是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这天夜里,李自成下了道调令,让高杰从前线回来,守中军的粮草物资。高杰一接到命令,手都抖了。 他太知道闯王的脾气了,半年前,有个小头目私藏了点粮食,被李自成剥了皮挂在营门口,风吹日晒,硬邦邦像块老树皮。高杰每次路过都不敢抬头看。这调令,摆明了是要收拾他。 夜深了,高杰偷偷溜进邢氏的账房。帐篷里,邢氏正对着烛光算账,手指在算盘上噼啪作响。她是李自成的夫人,可更像是军营的大管家。 这女人厉害,三天能把乱七八糟的粮草账理得清清楚楚,连每人每天能分几粒米都算得准。她抬头一看高杰,皱了眉:“又催粮?没粮了!” “不是催粮,是要我命!”高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低声说闯王怕是知道咱俩的事了。 邢氏手一抖,算盘珠子哗啦散了一地。她盯着高杰,眼神冷静得吓人:“贺人龙那边,你还能说上话不?”随后高杰点头:“他还欠我一条命。” 说起高杰和邢氏的这点事儿,还得倒回去一年前。1633年,李自成带着残兵败将投奔高迎祥,队伍穷得叮当响,饿得啃树皮。邢氏那会儿刚加入,米脂大户人家出身,脑子好使,三下五除二就把粮草账理顺了。李自成高兴得不行说:“你留下,管账!”。 于是,高杰负责送粮送兵器,天天往邢氏的帐篷跑。他年轻,模样俊,嘴甜会来事儿,私下里给邢氏塞过几块抢来的桂花糕。 邢氏比李自成小五岁,守着账本,日子过得像荒地里的野草,孤单得要命。李自成常年在外打仗,哪有空管她?高杰的那些小恩小惠,慢慢在她心里扎了根。 乱世里,感情这东西来得快,也危险。高杰送糕点,邢氏就假装没看见他手下兵器少了半车。两人一来二去,眼神里多了点旁人看不懂的东西。军营里刀光剑影,这点小心思怎么能藏得住。 那天夜里,雨下得更大了。趁着三更的梆子声,高杰和邢氏一人牵了匹马,卷走了李自成攒下的三千两白银,甚至邢氏还带走了她亲手画的粮草图。 那张图标着闯军每个营的粮食在哪儿、运粮的路怎么走,简直是李自成的命根子。她管了三年账,这图就是她的心血,也是她和高杰的保命符。 两人跑到了明军贺人龙的营里。贺人龙一见那张粮草图,眼睛都亮了,拍着高杰的肩膀哈哈大笑:“好家伙,闯王的家底儿全在你俩手里!”他当场给高杰安排了个官职,邢氏的账本更是被当宝贝供起来。 不过,高杰和邢氏这一跑,真是把李自成的日子搅得天翻地覆。邢氏走了,闯军的后勤乱了套。以前她管账,粮食分得清清楚楚。她一走,前营吃饱,后营饿肚子的事儿常有。 1635年,李自成想跟张献忠联手打明军,结果高杰把他们的计划漏给了贺人龙,害得联军被打得满地找牙。 也是从那以后,李自成再也不信任何人。他开始只用自家人,别的能人都不敢重用了。这毛病后来害了他,部下里像刘宗敏这样的人越来越嚣张,内讧不断。 只可惜,后来高杰和邢氏的下场也不好过。高杰靠着卖熟人在明军混得风生水起,1644年南明成立时,他都当上了扬州的兴平伯。 可他管不住自己,抢民女,惹民怨,连南明的史可法都骂他“跟豺狼似的”。1645年,他在睢州喝醉了,被人割了脑袋送给清军。 邢氏带着儿子去找史可法,想求条活路,史可法只冷冷说了句妇孺无罪,却没留她。后来有人说她嫁了个小地主,也有人说她在清军屠城时跳了秦淮河,反正没人知道她去了哪儿。 十七年后,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村民用锄头打死。那时候的他,早就不是陇州城下那个意气风发的闯王了。 回想1634年的那个雨夜,他或许会恨高杰和邢氏,可谁又能说他们错得多离谱?乱世里,活下去是最大的道理。 李自成想当皇帝,高杰想保命,邢氏想抓点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又有什么错呢?
1634年,李自成突然将部将高杰调回军营。深夜,高杰趁着四下没人,找到李自成的夫
以茶书艾尼
2025-07-10 11:16: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