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一位四川农村妇女,她叫邓芳芝,刚刚失去了21

优优谈过去 2025-07-10 10:38:21

1953年4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一位四川农村妇女,她叫邓芳芝,刚刚失去了21岁的儿子黄继光。毛主席握着这位母亲的手,轻声说道:“你牺牲了一个儿子,我也牺牲了一个儿子,他们都是为了祖国,我们都是烈属。”这话说得两个人眼圈都红了。[凝视] 说起黄继光,很多人只知道他堵枪眼的英勇,却不知道这个四川小伙子经历了什么。 黄继光家里穷得叮当响,7岁就开始给地主放牛,有一次牛不小心摔下了山坡,地主二话不说把他吊在房梁上暴打。这种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直到解放军来了。 1951年,黄继光报名参军,在入伍登记表上,他歪歪扭扭写下参军理由:“为穷苦人翻身!”字写得不好看,但每个字都发自内心。 到了朝鲜战场,黄继光最爱读的书是《为人民服务》,还总是揣着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的剧照。那部电影讲的就是马特洛索夫用身体堵枪眼的故事。 1952年10月19日夜里,上甘岭597.9高地打得天昏地暗。 美军用两挺重机枪死死封住了志愿军的冲锋路线,连续几次爆破都失败了。 连长万福来急得直跺脚,这时黄继光突然站了起来:“让我去试试!” 这个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小个子,带着两个战友向敌人火力点摸去,战友一个个倒下了,黄继光的腿也被打断了,但他还是咬着牙爬到了机枪跟前。 万福来后来回忆说,当时黄继光突然站起来,张开双臂扑向枪眼,枪声停了,后续部队冲了上去。 战斗结束后,大家发现黄继光的胸膛被打穿了,后背有个碗口大的血洞,但他的双手还死死抓着麻袋,一直没松开。 消息传回四川中江县时,邓芳芝正在地里挖红薯。 乡干部拿着烈士证找到她,这个裹过小脚的农村妇女没有哭,只是淡淡地说:“我儿子没白死。” 三个月后,邓芳芝又做了一个决定:把小儿子黄继恕也送去当兵,临走时,她把黄继光的军功章别在小儿子胸前:“替你哥接着保家卫国!” 其实,毛主席说的那个牺牲的儿子,就是毛岸英。 1950年11月25日,美军的凝固汽油弹瞬间吞没了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当时正在里面工作,来不及逃出来。 毛岸英从小就跟着父亲过苦日子,8岁时还和母亲杨开慧一起坐过牢,亲眼看着母亲被敌人杀害。后来在苏联留学时,他坚决要求上前线打纳粹。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主动请战,彭德怀本来不同意,毛主席却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别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去?” 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回北京时,周恩来犹豫了整整一个月才敢告诉毛主席。 据当时的机要室主任叶子龙回忆,毛主席听到消息后,默默抽完了三支烟,只说了一句:“打仗嘛,总要死人的。” 现在,黄继光所在的连队每天晚点名时,连长第一个喊到的永远是“黄继光”,全连战士齐声回答“到!”这个传统已经坚持了70多年。 在朝鲜桧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毛岸英的墓碑前总是摆着香烟,守墓人李景园说,这是当地人自发形成的习惯,因为大家都知道毛岸英生前爱抽烟。 有人曾经看见彭德怀在毛岸英墓前蹲了四十多分钟,临走时把一包香烟拆开,一根根插在土里。 如今在军事博物馆里,还能看到黄继光牺牲时穿的那件棉衣,胸口位置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毛岸英的遗物中,除了一本《论持久战》,就是妻子刘思齐写给他的信。 2023年清明节,黄继光的侄子黄拥军带着家里的第四代来到上甘岭。 站在597.9高地的遗址前,他指着远处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爷爷当年就是从这里冲出去的。” 每年都有无数人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在毛岸英的照片前放下鲜花,照片里的年轻人穿着和普通志愿军战士一样的粗布棉服,笑容青涩而坚定。 这些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今天还在享受着,他们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他们的精神应该一代代传下去。 你觉得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信源: 黄继光牺牲后家中15人相继参军,黄妈妈说:这是家规!——共青团中央

0 阅读:26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