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值得带回家的福州十大特产,少一样都算亏

秦末那年,无诸把冶城的夯土拍实的时候,福州的根就扎下了,这是闽越第一座城,土块里还裹着当时越人编的竹筋,公元前202年的

秦末那年,无诸把冶城的夯土拍实的时候,福州的根就扎下了,

这是闽越第一座城,土块里还裹着当时越人编的竹筋,

公元前202年的风至今还在城根绕。

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被踩了千年,严复在郎官巷的屋里点着油灯译《天演论》,

字里行间都是救亡的急;

冰心的老宅留着木窗,风过就像在念她写的福州雨。

闽江的端午总飘着龙舟鼓,船桨拍起的水花里有宋时的影子;

佛跳墙的香气从郑春发的老店漫出来,一盅装着百年烟火。

这城没咋呼,就凭着土和水,养了千年的人,连变迁都带着股实在劲儿。

今天,跟诸位聊聊福州的特产……

永泰山茶油

福州永泰县的“油王”,金黄透亮似蜜,清香不腻人。

当地人管油茶叫“山哈果”,说它是“大山的精华”。

清光绪年间,永泰名医力钧用家乡茶油治好慈禧太后的胃疾,还以茶油调“玉容散”,

让老佛爷皮肤透亮,这故事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里有记载,

如今永泰榨油坊还保留着开榨时点红香、唱山歌的习俗,

姑娘们讨头油抹发,比城里的香水还金贵。

这油不简单,炒菜油烟少,凉拌莴笋丝淋点,脆生生带股子山野气;

炖香菇鸡最妙,茶油煸香姜片,鸡肉裹着油香,慢火煨出汤,鲜得眉毛都要掉。

永泰芙蓉李干

福州永泰的“甜酸炸弹”,藏着450年老手艺。

选八成熟芙蓉李,摇青去蜡,晒得皱巴巴,腌渍时加盐讲究,

淡李干甜而不腻,咸李干耐嚼够味。

咬一口,酸甜在舌尖炸开,像永泰山间的晨露与阳光,

肉质软糯得能抿化,甜中带酸,后劲清冽,连牙根都发酥,

“这李干,甜得嘞,酸得恰到好处!”

永泰人讲究“有乡必有李”,李干不仅是零食,更是乡愁。

嘉靖年间“埔埕李盐”美名传,如今仍用木桶贮存,稻草封口,防潮又透气。

李干泡茶更妙,酸甜渗进茶汤,夏日解暑,冬日开胃,是永泰人待客的“硬通货”,

连英国都曾列它为“皇家产品”,够排面!

闽清茶口粉干

是福州闽清县的“千年老味道”,2012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与糟菜、橄榄并称“闽清三宝”。

这粉干得名挺有意思,村中井水清冽如茶,故称“茶口”,所产粉干“久煮不糊、翻炒不碎”,

南宋嘉定年间便已闻名。

当地有句俗语“无粉不成席”,从宴席到日常,粉干都是闽清人的“半条命”。

这粉干白得透亮,细得匀称,咬起来筋道弹牙,煮不烂、炒不碎,隔餐吃也不馊。

最经典的吃法是糟菜炒粉干,

酸香糟菜裹着粉干,配点芋头、鸭露,香得人直咂嘴。

泥鳅煮粉干也绝,泥鳅滑嫩,粉干吸饱汤汁,嗦一口,满嘴鲜。

如今还有人解锁新吃法,配白斩鸡、海鲜,照样“鲜到掉眉毛”。

罗源秀珍菇

福州罗源县的“山珍宠儿”,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明嘉靖《罗川志》早载当地香菇、木耳栽培史,20世纪90年代从台湾引进秀珍菇,

经三十年驯化,罗源成“秀珍菇之乡”,高峰时占全国70%市场份额。

这菇非“袖珍”而贵。

菌盖扇形浅灰,直径3—5厘米,菇柄实心白净,像把小伞攥在手里。

当地人管它叫“味精菇”,因鲜甜赛海鲜,菇柄比盖还脆嫩,

炒炖凉拌皆不烂,连草菇都逊色三分。

罗源人吃它有讲究。

凉拌配花生香葱,爽口开胃;筒骨汤里丢几朵,鲜甜直窜喉;

酥炸后撒椒盐,比肉还香。

福州鱼丸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非遗技艺,它始于新石器昙石山文化的渔猎智慧,

经明代番薯淀粉引入定型,清末已有“七星鱼丸”美名。

老福州人讲“无鱼丸不成席”,婚宴、祭祀、年节宴上,它必占C位,

白瓷碗中浮着玉珠似的丸子,咬开皮薄如纸的鳗鱼皮,

猪油香混着虾干爆汁,汤头清冽却鲜得人眉毛跳,是“脱核如荔枝”的讲究。

这口“Q弹爆汁”的秘密,藏在“三捏一挤”手艺里。

鳗鱼肉剁蓉混地瓜粉捶打成浆,包入肥瘦相间的猪前腿肉馅,微火慢煮至浮起如星斗。

如今,福州鱼丸,销往全球三十多国,却仍守着“现做现吃”的魂,

老街巷的鱼丸摊,敲碗声“锵锵”响,热汤一冲,连汤带丸吸溜下肚,

那股子鲜甜,是刻进福州人基因里的乡愁。

福州青红酒

这坛琥珀色琼浆,藏着闽越王无诸封王时的传说,

当年青红娘子献酒,于山九日台至今飘着酒香。

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它用古田红曲、闽江糯米、山泉三宝,

经十八道古法酿制,泥封窖藏十年起步,

开坛时酒香软得像福州的冬雨,入口绵如丝,后劲却像三坊七巷的巷子,转个弯才上头。

外地人来福州,必带这“液体蛋糕”回家。

它不仅是婚嫁“交杯酒”、月子“压肚酒”,更是闽菜灵魂,

炖猪蹄添两勺,腥气去得干净,香得人直咂嘴。

2020年永泰青红酒酿造技艺列非遗。

郁达夫曾赞它“有香槟之味而无绍酒之烈”,这口福州味,喝的是历史,品的是乡愁,暖的是人心。

福州茉莉花茶

是刻在榕城骨子里的香,外地人来必带的特产。

它产自闽江、乌龙江冲积平原,仓山地标产区的单瓣茉莉最金贵,

还是“农遗”“非遗”双世遗得主,进过中欧地理标志清单,

清康熙时翁乃刚创“十醉九星窨法”,斗茶夺魁得名“狮子头”,

如今老茶摊仍是福州人“吃茶”闲聊的据点,订婚“下茶”都用它,藏着“不离不弃”的意思。

干茶像紧实的绿珠,泡开茶汤黄亮透亮。

入口先是茉莉的清灵,接着透出冰糖甜,咽下去喉咙还留着香。

关键在“窨制”,一层花一层茶叠起来,反复八次,烘的时候得攥着火候才不跑香。

当地人登山时塞把茶进矿泉水瓶,晃一路就成了解渴的香茶。

带回去不管热泡冷沏都好喝,装盒送人体面,自己喝也能尝到福州的烟火气。

连江鲍鱼

福州连江的“海中黄金”,从1989年试养至今,已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这鲍鱼体肥壳艳,鲍肉细嫩如凝脂,鲜甜中带着海风咸香,

干制后呈麦芽糖色,肉质厚实有韧性,咬一口“真嗲”!

当地人最爱拿它做家常菜,

清蒸时淋点热油,鲜得直窜天灵盖;炖土豆时吸饱汤汁,软糯中带点弹牙;

鲍鱼粥更是海边人的早茶标配,米香混着鲍鲜,一碗下肚,从胃暖到心尖。

老渔民说,从前“鲍鱼是稀罕物,如今成了家常味”,

但那股子鲜劲儿,还是连江海里的最正宗。

来福州,不带点连江鲍鱼回去,咋算到过“鲍鱼之乡”?

福清光饼

是福州福清的招牌特产,制作技艺还列进福清非遗名录。

老福清人管它叫 “缸饼”,因那口裹黄泥的大缸是烤饼的关键。

典故绕不开戚继光抗倭,《闽杂记》载它原是行军干粮,

串起来挂胸前方便食用,这说法在民间传了四百年。

清明祭祖少不得它,小孩百日要挂红绳串的饼,福清人说 “能从一岁吃到一百岁”。

做饼要看真功夫:

松枝把缸壁烧 “白”,赤膊师傅快手贴饼胚,慢一点手臂就烫起泡。

出炉的饼金黄带芝麻,外皮脆得掉渣,内里软韧有麦香,咸淡刚好。

本地人爱 “光饼夹蛎饼,咬掉嘴舌仔”,这方言讲的是最馋人的吃法。

现在真空包装能存 15 天,冷冻后复烤还能恢复九成香脆。

带几盒走,既是抗倭故事的信物,也是能揣在包里的乡愁,比任何礼盒都实在。

平潭蝴蝶干

是福州平潭县的“东海夫人”,取材自青峰、白沙海域的厚壳贻贝,经开壳剖片、

自然晾晒后形似展翅蝴蝶。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其“滋阴补虚、固肾益神”,平潭渔民世代以古法晒制,

2024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这道海味含55%蛋白质、19.7%糖分,肉厚鲜甜如海风拂面。

经典做法是蝴蝶干炖排骨,

排骨焯水后与蝴蝶干、姜片同炖,高压锅压10分钟即成,汤汁鲜醇不腻,连骨都吸饱海味。

平潭人常说“日头出圆圆,水涌坪头墘”,

这味蝴蝶干就是海的馈赠,外地人带回家,

比超市淡菜干鲜甜十倍,是平潭人私藏的“海味密码”。

这些特产,你带走的不是土产,是能吃的故乡。

回去打开袋子,榕树的气根、闽江的水汽都在里头。

开水一冲,热油一煎,它们就活过来。

这是福州人过日子用的家伙什,现在分你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