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何超琼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香港回归的时候,我爸爸跟我打赌,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多少年可以超越香港?我说,不敢说是超越,应该是大家定位不同,我认为差不多要 15 年,我爸爸说,永远不可能,50 年也超越不了。” 这段跨越二十五年的对话,无意间勾勒出中国城市发展的壮阔轨迹,也让香港与上海这两座城市的命运交织,成为解读中国经济腾飞的独特注脚。 1997 年的香港,正处于 “亚洲四小龙” 的巅峰时刻。维多利亚港的霓虹灯下,汇丰银行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全球资本的光芒,日均外汇交易量突破 1500 亿美元,超越东京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 彼时的上海,虽有百年商埠的底蕴,却仍带着计划经济的烙印 —— 浦东陆家嘴还是农田遍布,外资银行在华总部寥寥无几,1997 年 GDP 仅为 3360 亿元,不足香港的 1/3。 何鸿燊的 “50 年超越不了” 之论,在当时被视为对香港制度优势的笃定:自由港政策、普通法体系、国际化人才储备,构成了看似难以撼动的护城河。 转折始于浦东开发的国家战略。1990 年中央宣布开发浦东时,这片土地上最高的建筑是烟囱;而到 2008 年,上海中心大厦以 632 米的高度刷新天际线。 更关键的是制度创新 ——2013 年中国(上海)自贸区挂牌,率先试行 “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允许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 2019 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形成组合拳,2022 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4700 万标箱,远超香港的 1700 万标箱。 与此同时,科创板的设立让上海成为中国科创企业上市首选地,2022 年科创板上市公司中,上海企业总市值占比达 28%。 而香港同期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募资额虽仍居全球前列,却难掩传统金融占比过高的结构压力。 GDP 数据的对比最具冲击力:2006 年上海 GDP 首次突破万亿,达 1.03 万亿元,相当于香港的 54%;2017 年上海以 3.01 万亿元超越香港的 2.66 万亿(按当年汇率计算)。 到 2022 年,上海 GDP 达 4.47 万亿元,是香港 2.82 万亿的 1.58 倍。这种超越不仅是数字的更迭,更是发展逻辑的转换。 上海依托 14 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形成了 “研发在上海、制造在长三角” 的产业生态,特斯拉上海工厂从签约到投产仅用 10 个月,创下全球汽车行业纪录。 而香港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寻找新定位,2023 年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规模突破 500 亿元,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金融危机的考验更凸显了双城的命运与共。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香港股市暴跌 48%,港元联系汇率制度面临投机冲击。 中央政府迅速推出 29 项支持政策,包括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允许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2022 年俄乌冲突引发全球金融动荡,香港银行体系的人民币存款却逆势增长 15%,达 1.26 万亿元,其中很大比例来自内地企业的避险配置。 这种 “香港遇挫、内地输血” 的模式,与上海依托内地市场的崛起路径,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的 “双保险” 机制。 如今站在维多利亚港眺望,上海浦东的摩天楼群已与香港的天际线遥相呼应,但两者的定位差异愈发清晰: 上海是 “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2022 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97 万亿元,首店经济数量居全国第一; 香港是 “国际循环的战略链接”,2022 年离岸人民币清算量占全球 73%,130 家国际银行在此设立亚太总部。 当上海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联交所推出 “沪港通”,当上海洋山港与香港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数据共享,何超琼当年所说的 “定位不同”,恰是中国经济双轮驱动的最佳诠释。 从黄浦江到维多利亚港,从 1997 年的 3360 亿到 2022 年的 4.47 万亿,上海与香港的故事,既是一部城市进化史,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微观缩影。 何鸿燊当年的 “不可能” 之论,错在低估了制度创新的爆发力 —— 当浦东开发遇上互联网革命。 当自贸区试验对接双循环战略,城市的超越从来不是简单的 GDP 数字游戏,而是国家战略与市场活力的化学反应。 如今这两座城市仍在书写新的篇章:上海正建设全球数字贸易枢纽,香港则致力于打造 “离岸数据中心”。 参考来源:凤凰专访|何超琼:我说上海15年超过香港,爸爸说永远不会,其实我们都错了
山东舰的卫生间有点小啊,感谢香港网友让我们内地人跟着长见识了![笑着哭]另外机库内
【17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