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年,崖山的海风凛冽刺骨,元军的战船如黑云压城,宋军的抵抗已成强弩之末。营帐中,8岁的小皇帝赵昺裹着宽大的龙袍,显得格外单薄。陆秀夫跪在他面前,声音沙哑:“陛下,大势已去,臣愿与陛下一同跳海,以保大宋名节。”小皇帝泪痕未干,却平静地回答:“朕不愿苟活。”这一刻,崖山的悲壮序幕拉开。
陆秀夫本是文官,却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带着幼主颠沛流离。从临安陷落一路南逃,将士越来越少,粮草几尽,他却始终不离不弃。当元军攻上崖山,张世杰将军血战不止,杨太后抱着小皇帝痛哭,陆秀夫却异常冷静。他帮小皇帝整理好衣冠,牵着他走向海边。杨太后率先走向大海,宫女们哭喊着阻拦,却被她挥手制止。她一步步沉入海中,消失在波涛里。
宋军将士们目睹这一幕,纷纷放下武器,走向大海。有人高喊“大宋万岁”,有人默默流泪,但无人投降。陆秀夫背起小皇帝,走向最高的礁石。海风呼啸,元军的喊杀声逼近,他轻声吟道:“人生自古谁无死……”小皇帝接道:“留取丹心照汗青。”随后,他纵身一跃,海面泛起浪花,随即恢复平静。
这一幕,让幸存的宋军将士痛哭不已,有人继续战斗,有人跟随跳海。文天祥在元军大营中听闻此事,手中的笔掉落,他望向南方,久久无语。元军主帅张弘范下令打捞殉国者的遗体,并立碑纪念,他说:“忠义之士,当受敬重。”消息传到元大都,忽必烈也动容下令厚葬遗体。
十年后,渔民在崖山附近打捞到一块宋室玉佩,百姓自发建庙供奉英魂,每逢清明,香火不绝。岁月流逝,朝代更迭,但这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人们铭记那个背着小皇帝跳海的忠臣,铭记那些宁死不降的将士。他们的选择或许决绝,但那份对信念的坚守,永远值得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