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近12被印度侵占,3个人为国守边,一人胜似千军!上世纪60年代藏族老牧民带着两个女儿将5千米山头上的印度旗帜全部拔除!他们的坚守看哭了无数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那时的玉麦乡还是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村,由于中印边境形势紧张,国家考虑到边民安全,决定将玉麦居民迁往条件更好的地方,然而,时任玉麦乡乡长的桑杰曲巴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留了下来。 在桑杰曲巴看来,这片土地需要有人守护,他深知,如果没有人在这里生活,这片领土就可能被觊觎,就这样,玉麦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三人乡",桑杰曲巴一家成为了这片广袤土地上唯一的居民。 在玉麦,生存环境异常艰苦,这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雪季和雨季,每到冬天,大雪封山就要持续几个月,与外界的联系几乎完全中断,一家人住在简陋的石头房里,主要靠放牧牦牛维持生计,糌粑和酥油茶是他们最基本的食物。 命运并没有对这个坚守的家庭格外眷顾,在一次运送物资的途中,桑杰曲巴的小女儿不幸坠入冰窟,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不久后,他的妻子因病重需要就医,可当时没有道路,等到终于把她送到医院时,已经为时已晚。 这接连的打击没有摧毁桑杰曲巴守边的决心,他带着大女儿卓嘎和二女儿央宗继续坚守,每天,他们骑着牦牛在边境线上巡逻,检查每一处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 最让桑杰曲巴警惕的是边境地区的旗帜之争,每当发现山头上出现别国的旗帜,他就会立即采取行动,曾经有一次,他在五千米的高山上发现了印度的三色旗,二话不说就冒着风雪爬上山头,将其取下,换上五星红旗,就是这样的坚持,硬是将实际控制线往南推进了五公里。 玉麦的天气异常恶劣,但桑杰曲巴和女儿们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升起国旗,这面五星红旗不仅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更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信念,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国旗就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寄托。 随着年龄增长,桑杰曲巴已经无法像从前那样频繁地巡边,1988年,他的大女儿卓嘎接任了乡长的职务,延续着父亲的守边使命,姐妹两人学会了父亲的巡边技能,熟记了每一处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将守边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这个看似简单的坚守,却在默默改变着玉麦的命运,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深刻含义,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这个感人的故事,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玉麦,了解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1996年,玉麦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两户新居民的到来,终于打破了"三人乡"的历史,这个消息让桑杰曲巴格外振奋,他知道,自己守护了三十多年的土地终于要热闹起来了。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2001年,这一年,一条崭新的公路修通了,玉麦终于结束了与外界隔绝的历史,汽车轰鸣声第一次在这片山谷回响时,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条路不仅带来了物资,更带来了希望。 遗憾的是,桑杰曲巴没能等到玉麦更大的发展,就在公路通车的那一年,这位坚守了大半生的老人走完了77年的人生历程,临终前,他拉着两个女儿的手,反复叮嘱要守住玉麦这片根脉。 卓嘎和央宗姐妹将父亲的遗愿化作了新的动力,她们不仅继续巡边护边,还积极带领乡亲们发展新产业,渐渐地,玉麦有了学校、医院,通了电,通了网络,这个曾经荒凉的边陲小乡,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现在的玉麦,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边境旅游乡,整齐的藏式民居代替了昔日破旧的石头房,街道干净整洁,游客们慕名而来,但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卓嘎和央宗从未放松过边境巡查的工作,每天清晨,她们依然保持着升国旗的习惯。 玉麦的变迁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这里的孩子们现在可以在家门口上学,老人生病可以及时就医,乡亲们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旅游,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片曾经冷清的土地,如今充满了勃勃生机。 桑杰曲巴家族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们获得了"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但对卓嘎和央宗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能够继续守护这片土地。 在玉麦的学校里,老师们经常给孩子们讲述桑杰曲巴一家的故事,新一代的玉麦人从小就明白: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凝聚着前辈们的心血和付出,守边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传承。 如今的玉麦,已经从"三人乡"发展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边境新乡,但不变的是那份守土守边的执着,每当晨曦初现,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在玉麦的土地上,那面五星红旗依然会准时升起,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新发展。 信息来源:央视网|致敬!一家三代人,半个多世纪,守护中国人口最少的乡,为了一个最神圣的承诺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近12被印度侵占,3个人为国守边,一人胜似千军!上世纪6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3 16:38:53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