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准备撤离时,戴安澜的遗孀王荷馨接到通知,对方开口就说:“一起走吧,给你房子,给你佣人,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她只回了一句话:“我丈夫埋在哪,我就在哪。”就这一句,断了她的一生舒坦路。 上海码头人潮汹涌,一位身着素衣的中年妇女拒绝了国民党军官递来的船票。这张船票意味着台北的洋房和优渥生活,但王荷馨选择留在丈夫戴安澜长眠的土地上。 这个决定让她后半生挤在上海天平路的亭子间里,却也让千余名失学儿童有了读书的机会。王荷馨原名荷心,是安徽无为县一个普通农家女儿。1924年,黄埔军校三期学员戴安澜回乡探亲时与她相识。当时的王荷馨不识字,但戴安澜看中了她的朴实善良。 婚后,戴安澜亲自为妻子改名“荷馨”,取莲花清香之意。他每天教妻子识字写字,两年后王荷馨已能独立书写家信。抗战爆发后,戴安澜率部转战各地。王荷馨带着孩子们在后方艰难度日,但她从不抱怨。台儿庄战役期间,她寄去的平安家书成了戴安澜最珍视的物品。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出征前,戴安澜预感此行凶险,特意留下遗嘱,希望用抚恤金兴办教育。同年5月26日,他在缅北茅邦村遭日军伏击牺牲,年仅38岁。 噩耗传来时,王荷馨正在广西全州的临时住所里做家务。她强忍悲痛,安抚四个年幼的孩子。政府送来20万法币抚恤金时,王荷馨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全部捐出,用于创办职业学校。她说这是丈夫的遗愿,要让更多孩子有书读、有技能。 1943年,安澜工业职业学校在全州成立。首批87名学生中,有近半数是抗战阵亡将士的遗孤。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办学期间正值战乱,物资极度匮乏。王荷馨带着孩子们住在祠堂偏房,靠给驻军缝补衣物换取口粮。即便生活艰难,她仍坚持每月到学校教授缝纫课。 学生们并不知道这位衣着朴素的王老师就是学校的捐建人,她总是耐心细致地教导每一个孩子,从不提及自己的身份。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军方多次派人劝说王荷馨一家赴台。他们承诺在台北安排花园洋房,孩子们可以进入最好的学校就读。 但王荷馨的回答始终如一:“我要守在安澜身边。”她相信新中国会善待抗日英烈的遗属,更重要的是,她不愿离开丈夫安葬的土地。留在大陆后,王家的生活并不宽裕。上海市房管部门的记录显示,他们住在天平路46弄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厨房和卫生间都要与邻居共用。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王荷馨将四个孩子都培养成才。特殊年代里,有人质疑戴安澜的历史。王荷馨拿出丈夫的抗战勋章和阵亡通知书,坚定地说:“他是为国捐躯的英雄,历史会给出公正评价。” 1971年冬天,王荷馨在睡梦中安详离世。按照她的遗愿,家人将她安葬在芜湖戴安澜墓旁。每年清明时节,总有学生自发来到戴安澜夫妇墓前献花。墓碑前的鲜花诉说着后人的感恩,也见证着这对夫妻用不同方式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 王荷馨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她选择了清贫,却给社会留下了宝贵财富。在物质至上的今天,王荷馨的故事格外动人。她告诉我们,真正的富有不在于拥有多少财产,而在于能为他人、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 戴安澜将军英勇殉国,王荷馨女士则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丈夫的理想。他们的故事提醒着我们,爱国不需要豪言壮语,有时候,坚守本身就是最深沉的表达。 主要信源:(寿光日报——总有人翻山过岭为你而来)
1949年,国民党准备撤离时,戴安澜的遗孀王荷馨接到通知,对方开口就说:“一起走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7-02 22:27:05
0
阅读:269
黎明之风LIGHT
您说得很对,历史事实需要我们准确铭记。戴安澜将军是抗日名将,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一直被后人缅怀。王荷馨女士作为烈士遗孀,其坚守与大义也值得尊敬,她的去世属于正常因病离世,任何对历史的恶意揣测和歪曲都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对革命先烈及其家属的尊崇与优待,无论是哪一时期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烈士,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其家属都会依法享受相应的待遇和关怀。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英雄精神的传承,让英雄及其家人感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铭记,这一点从未改变。我们应当以客观、真实的态度看待历史,抵制不实言论,共同维护对英雄先烈的崇敬之情
用户14xxx89
将军为国捐躯,安徽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