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火重燃,以色列想拉中方下场?提了个美国都不敢提的要求。 “如果中国不买伊朗石油,伊朗就会崩溃!”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白乐潍这番惊人之语,像一颗炸弹在中东局势的迷雾中炸开。 就在胡塞武装7月1日宣布向以色列发射弹道导弹和无人机、直指以方机场的同一天,这位外交官突然将矛头转向中国,把中东战火与中伊正常贸易强行挂钩。 但翻开外交记录会发现,这出戏码背后藏着更深的博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正在飞往华盛顿的专机上,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刚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中国可以继续购买伊朗石油”。 央视新闻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就在以色列宣称“成功摧毁伊朗核设施”后48小时,美国行星实验室拍摄的福尔多核基地照片里,挖掘机仍在作业,运输车辆往来穿梭。 这个被《华盛顿邮报》援引专家观点证实的画面,彻底戳破了以方所谓“历史性胜利”的泡沫,与此同时,也门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通过半岛电视台宣布:“我们的打击将持续到加沙流血停止”,三架自杀式无人机正扑向以色列南部机场。 外交部发言人6月30日的记者会实录显示,当被问及中东局势时,中方明确表示:“中国始终是和平的推动者,不是任何冲突的制造方。”这份被新华社全文刊载的回应中,特别强调“中国与伊朗的正常经贸合作不针对第三方”。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外长在过去三个月里与伊朗、以色列外长通话记录达五次,最近一次是6月24日与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的90分钟通话,德黑兰方面随后向法新社表示“赞赏中方建设性角色”。 路透社能源专栏6月28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今年前五个月从伊朗进口原油日均达150万桶,约占伊朗出口总量的80%。 而同期美国对华石油出口也创下新高,达到日均82万桶。这种微妙的平衡被能源专家称为“中东局势的减压阀”,中国海关总署官网数据显示,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已连续三年保持45个以上国家和地区。 “选择多元化是市场行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强调,“就像消费者不会过问超市商品的产地政治立场。” 特拉维夫大学最新民调显示,72%的以色列民众认为政府“过度消耗军事资源”,这种焦虑在6月29日达到顶峰,当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征调第五批预备役人员时,《耶路撒冷邮报》总部接到超过2000个抗议电话。 更戏剧性的是,白乐潍发声当日,内塔尼亚胡办公室被曝出正与美国务院协商“紧急军售”,而《华尔街日报》称这批价值25亿美元的弹药“需要中方不阻拦才能顺利交付”。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东战略评估》指出一个关键现象:2024年以来,中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记录显示,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有37%同时悬挂着中美两国公司的运营旗。 这份报告被《求是》杂志转载时特别标注:“能源安全是全球性问题,单边施压只会适得其反。”事实上商务部官网6月25日更新的数据表明,我国前五个月能源进口总额中,中东份额同比下降2.3%,俄罗斯、巴西等来源地占比持续上升。 针对“中国影响伊朗”的说法,德黑兰大学政治系主任穆罕默迪在伊朗国家电视台的访谈中直言:“中伊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交往。”他特别提到2021年签署的25年合作协议,“这不是庇护关系,而是互相尊重的伙伴关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能源署6月报告显示,即便在美国制裁下,伊朗石油产能仍稳定在日均380万桶左右,接近制裁前水平的85%。
伊朗这次很生气!来自外媒7月3日的消息说,有证据表明在以色列袭击伊朗的过程中,沙
【1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