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廓告诉李瑗,大王手握数万大军,可以跟李世民一战,李瑗志大才疏,轻信王君廓之言,栽了跟头。 公元626年七月,长安城刚刚经历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立刻派出使者崔敦礼,目标直指北方军事重镇幽州。 幽州的主人是庐江王李瑗,李渊的堂侄。这位皇族宗室手握数万精兵,身边还有一位号称“万人敌”的猛将王君廓。按理说,这样的配置足以让任何政敌忌惮三分。 然而李瑗万万没想到,真正的死神不是来自长安的追兵,而是睡在身边的枕边人,王君廓不仅是他的得力助手,更是他的儿女亲家。两家联姻多年,情同手足。 崔敦礼带着入朝诏书抵达幽州时,李瑗内心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与李建成关系密切,这次入朝很可能有去无回。正在犹豫不决时,王君廓主动找上门来。 “大王与太子关系非比寻常,现在入朝岂不是自投罗网?”王君廓一脸忠诚地分析局势,“不如趁此机会起兵,凭借幽州的地利优势,或许还有转机。”李瑗听了这话心中暗暗叫好,有了王君廓的支持,他觉得胜算大增。于是当即决定扣押朝廷使者,准备起兵造反。 就在李瑗沉浸在造反美梦中时,他的谋士王利涉星夜赶回,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建议,王利涉直言不讳地指出,王君廓此人不可信,应该先下手为强除掉他,再联合突厥和窦建德的旧部。 这个建议让李瑗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多年的亲家,一边是信任的谋士,优柔寡断的李瑗最终选择了一个最糟糕的方案:既不杀王君廓,也不完全信任他。 王君廓敏锐地察觉到了李瑗的犹豫。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深知在这种政治风暴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与其等待李瑗的审判,不如主动出击。 机会很快来了王君廓以商议军情为名,约见副将王诜,两人在书房密谈时,王君廓突然拔刀,当场刺死了王诜。随后他立刻率兵冲入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崔敦礼。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前后不到一个时辰,当李瑗得知消息时,大局已定,王君廓已经带兵包围了王府,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 面对昔日亲家的背叛,李瑗彻底崩溃了,他指着王君廓的鼻子破口大骂:“小人!昨天劝我造反的是谁?今天要杀我的又是谁?你这个卖友求荣的小人!” 王君廓面对李瑗的怒骂,连辩解都懒得辩解,他冷冷地下令:“用白绢结束他的痛苦。”就这样,李瑗被活活勒死在自己的王府里。 李瑗的死讯传到长安后,李世民的处理方式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他不仅将李瑗废为庶人,还将李瑗的美貌侧室纳入了自己的后宫。 这个决定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谏议大夫王珪当面质问李世民:“陛下纳瑗姬为妾,将来史书如何记载?天下人又如何议论?” 李世民听了王珪的谏言,表面上称赞他的直率,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决定,这件事被记录在《贞观政要》中,成为贞观年间的一桩争议案例。 王君廓的背叛看似突然,实际上有其深层原因。玄武门之变后,所有的地方将领都面临着重新站队的问题。李世民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对于那些曾经支持李建成的人,他的态度并不明朗。 在这种不确定的政治环境下,王君廓选择了最直接的自保方式:杀死李瑗,向新皇帝表忠心,这种做法虽然残忍,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确实是最有效的生存策略。 李瑗的悲剧反映了初唐宗室政治的一个深层问题,这些皇族成员往往因为血缘关系被委以重任,但他们的能力和忠诚度却参差不齐。李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既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也缺乏必要的军事才能。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李瑗的评价一针见血:“瑗以庸质处要地,不亡何待?”一个平庸的人却被安排在重要位置上,不死还等什么呢? 李瑗案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幽州在李瑗死后被拆分为三个都督府,这个曾经的军事重镇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威势,北方的军事格局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场血腥的政治谋杀案,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血缘关系和个人情谊往往不堪一击,关键时刻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选择,哪怕这个选择会伤害最亲近的人。 李瑗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往往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在那个时代忠诚是一种奢侈品,背叛却是一种生存技能。王君廓的选择虽然卑鄙,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可能是他唯一的出路。 这场发生在1400年前的政治悲剧,至今读来仍然让人唏嘘不已,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权力与人性的博弈都是永恒的主题,而那些被权力裹挟的个体,往往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随波逐流。 《旧唐书》后晋·刘昫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贞观政要》唐·吴兢
公元698年,武则天召见狄仁杰说:“我决定了还是不把李显接回洛阳。”狄仁杰着急大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