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核设施空袭争议:真相迷雾背后的舆论博弈 一边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信誓旦旦宣称 “彻底摧毁伊朗核能力”,另一边是美国媒体援引机密情报称伊朗官员私下表示空袭破坏 “小于预期”。最近,美伊围绕核设施空袭的争议再次成为全球焦点,真相究竟如何?这场隔空喊话的背后,又藏着哪些暗潮汹涌?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6 月 30 日援引《华盛顿邮报》报道,四名熟悉美国政府内部机密情报的人士透露,美方截获的伊朗官员通话内容显示,伊朗官员认为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破坏力远没有达到美方吹嘘的程度。路透社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但同时也对伊朗官员话语的真实性打上问号,直言截获的信息并非可靠依据。 这番爆料与特朗普的说法形成了鲜明对比。特朗普此前多次宣称,美军空袭行动 “彻底摧毁” 伊朗的核武器计划,在福克斯新闻频道 29 日播出的采访中,他更是重申伊朗的核能力已被 “前所未见的彻底摧毁”,“至少一段时间无法恢复” 。然而美国官员也不得不承认,要全面评估对伊朗三处关键核设施的打击结果,还需要一定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美国国防情报局外泄的一份初步评估报告就曾指出,美国袭击可能只是把伊朗发展核武器的计划推迟了几个月。如今《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无疑再次加剧了外界对伊朗核计划受损程度的质疑。面对舆论压力,白宫迅速进行驳斥,新闻秘书莱维特称,“声称身份不明的伊朗官员知道数百英尺地下的核设施废墟情况,根本是无稽之谈”,坚称伊朗的核计划已经完结。 这场争议背后,是美伊之间复杂的战略博弈与舆论战。对美国而言,夸大空袭成果,既能彰显军事威慑力,巩固在中东地区的霸权地位,也能为特朗普政府的强硬外交政策背书;而伊朗方面,即便核设施确实受损,淡化破坏程度也是稳住国内民心、避免在谈判桌上陷入被动的策略。至于情报的真实性,在如今信息战的大环境下,真假难辨的截获通话,或许本身就是双方博弈的一部分。 目前来看,伊朗核设施受损的真实情况仍是一团迷雾。各方出于自身利益的不同表述,让真相愈发扑朔迷离。
美伊核设施空袭争议:真相迷雾背后的舆论博弈 一边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信誓旦旦宣称“
安寒评国际
2025-07-01 10:19:5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