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严打,朱德的孙子因为触犯法律在天津被处以极刑。康克清很气愤。天津市委把判决书递到邓小平手里。邓小平没批,并指示把报告交给康克清让她自己决定。 1983年,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头几年,社会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城市里人越来越多,经济开始活泛,可治安却成了大问题。抢劫、盗窃、强奸,啥坏事都有,老百姓日子过得提心吊胆。中央一看这不行,得赶紧刹住这股歪风邪气,于是拍板搞了个“严打”运动。这场运动可不是闹着玩的,从1983年8月开始,整整弄了三年多,全国上下齐动手,抓犯罪分子跟秋风扫落叶似的。据数据,全国抓了177.2万人,判了174.7万人,死刑执行了2.4万,数字听着都吓人。这就是要告诉所有人,不管你是谁,犯了法就没跑。 “严打”这事,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看身份、不讲情面,法律面前一视同仁。朱国华这案子就是个活例子。朱国华是谁?朱德的长孙,1957年生的,家里背景牛得不行。朱德是开国元勋,名字响当当,全国人民都敬着。可朱国华没走正道,反倒成了家族的败笔。按理说,他有这样的出身,咋也得争口气吧?可他偏不,活生生把自己作没了。 朱国华小时候赶上文革那阵儿,社会乱七八糟的,1976年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结果在学校不好好学,整天混日子。毕业后分到天津铁路局上班,刚开始还凑合,后来就彻底摆烂了。不光工作不上心,还爱往娱乐场所跑,认识了一帮不三不四的人。从1978年起,他跟这帮人开始在天津干坏事,涉及86个受害者,他自己就直接糟蹋了8个女的,还有一大堆强奸未遂、猥亵的勾当。这事儿传出去,天津老百姓都炸了锅。 1983年,公安盯上他了,一抓一个准。天津高院接手这案子,走的程序一点不含糊,公开开庭,好多证人站出来指证,证据铁板钉钉。朱国华在法庭上哑口无言,最后判了死刑,立马执行。这判决一公布,社会上议论开了。有人觉得解气,说这么个祸害就该收拾;也有人惋惜,咋朱德的后代堕落成这样?不管咋说,这案子把朱德家族的脸面丢尽了。 康克清是朱德的妻子,老革命了,一辈子跟着朱德吃苦受累,立了不少功。孙子出这事,她气得要命,心里跟刀割似的。她知道朱德最讲纪律,最守规矩,可现在孙子干出这档子事,家族名声全毁了。她咽不下这口气,想着能不能保住朱国华一条命,找了些老战友帮忙说情。可“严打”这阵风太硬,她再有面子也没辙。 判决书最后到了天津市委手里,他们不敢自己定,把这事捅到中央。邓小平当时管大局,这报告就放到了他桌上。邓小平没直接表态,也没批一个字,而是让人把文件转给康克清,让她自己拿主意。这招高明,既不插手司法,又把难题甩给了康克清。康克清拿到判决书,愁得不行。她是奶奶,谁想看着孙子死啊?可她也明白,法律不是儿戏,朱国华干的那些事,太缺德了。想来想去,她硬着头皮在上面写了“同意死刑”。这四个字写下去,她心里啥滋味,谁也不知道。 朱国华被枪毙后,这事没完,社会上吵翻了天。有说法律牛,管你啥背景都得服;也有同情康克清的,觉得她太难了,夹在亲情和原则中间受罪。这案子成了“严打”里最出名的一出戏,谁都忘不了。朱德家族也受了不小打击,后来的人都憋着劲儿要把名声捡回来,一个个老实做事,不敢再出岔子。 “严打”这三年,确实把犯罪压下去了,社会秩序好歹稳住了。可也有人嘀咕,说这运动太狠,有些案子稀里糊涂就定了,搞不好还有冤的。不过那年头,改革开放刚起步,社会不能乱套,“严打”再有争议,也算帮了大忙。朱国华这事就是个缩影,提醒大家法律不是摆设,谁碰红线谁倒霉。
1983年的严打,朱德的孙子因为触犯法律在天津被处以极刑。康克清很气愤。天津市委
小博大史
2025-04-24 11:38:37
0
阅读: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