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年,朱高炽临终前对张皇后说:“我要5个后妃陪葬。”张皇后点头表示明白,转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4-24 09:23:16

1425年,朱高炽临终前对张皇后说:“我要5个后妃陪葬。”张皇后点头表示明白,转身就将他心爱的女子安排在殉葬名单上。侍卫们前去捉拿郭贵妃,她大惊失色。 朱高炽,1378年出生,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1424年朱棣去世后,他接过皇位,改元洪熙,可惜在位才十个月就因病去世了。这位皇帝身体不太行,胖得走路都费劲,但脑子一点不糊涂。他从小读儒家经典,喜欢仁政那一套,上位后就忙着减税、轻徭役,想让老百姓日子好过点。性格上,他挺宽厚,对臣子不摆架子,对后宫也尽量和稀泥。可惜身体拖后腿,熬不住多久就病倒了。 张皇后,1379年生,南京人,家里是读书人出身,父亲张翥在国子监当过助教。她从小耳濡目染,知书达理,模样端庄。1404年,她被选为太子妃,嫁给朱高炽,后来生下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棣对她很满意,觉得她稳重能干,能管好东宫。她在后宫地位稳如泰山,行事有条理,连宫里下人都服她。朱高炽当皇帝后,她顺理成章成了皇后,手握实权。 郭贵妃,具体出身年份不清楚,史书里没细写,但她是个平民出身的女子。靠着才华,她在后宫站稳了脚跟。她会写诗作画,脑子活泛,性格也比一般妃子跳脱。朱高炽很吃她这一套,对她宠爱有加,还生了三个儿子。有了子嗣傍身,她的地位水涨船高,隐隐成了后宫的风云人物。不过,她太招摇了,低微的出身也让她在朝臣眼里不入流,树敌不少。 庄妃,后宫里不起眼的一个,性格温和,不爱掺和争斗。她不像郭贵妃那么显眼,也不像张皇后那样有权势,就是默默待在自己那块小天地里。朱高炽对她也有几分喜欢,但她从不主动争宠。1425年,她得病去世了,按明朝规矩,死后被列入殉葬名单。她这一走,反倒成了后面殉葬风波的引子,让后宫的气氛更紧张了。 朱高炽登基后,后宫就没消停过。张皇后是正宫,底气足,代表正统势力。郭贵妃靠宠爱和儿子,风头正劲,威胁到张皇后的地位。其他妃子也分成两派,有的巴结皇后,有的捧郭贵妃,暗地里较劲不断。朱高炽想当和事佬,但后宫的事他管不过来。张皇后这边稳坐钓鱼台,郭贵妃那边不甘示弱,俩人明里暗里早就杠上了。太子朱瞻基的教育问题也成了导火索,张皇后觉得那是她的地盘,郭贵妃偏要插一脚,搞得朝臣都看不下去了。 1425年冬,朱高炽病得不行了,躺在床上喘不上气。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张皇后叫过来,交代了一句:“我要5个后妃陪葬。”这在明朝不算稀奇,皇帝死了,殉葬是老传统,妃子陪着走是“忠义”的体现。朱高炽说完这句,张皇后没多问,点了头就走了。她心里清楚,这事得她来操办,也是个机会。 张皇后拿到这个任务,立马开始盘算。按规矩,殉葬名单得她和新帝朱瞻基敲定,但朱高炽刚死,朱瞻基还忙着接位,实际操作全落在她手里。她第一个就把郭贵妃的名字写上了,没半点犹豫。原因很简单,郭贵妃太得宠,又有三个儿子,留着是个隐患。虽说有子嗣的妃子可以免殉葬,但这回张皇后不讲情面,直接把她划进去了。剩下四个名额,她挑了地位低的妃子凑数,包括刚去世的庄妃。名单一出,朝臣没啥意见,反正后宫的事他们懒得管。 郭贵妃听到自己要殉葬,彻底懵了。她本来觉得自己有三个儿子,地位稳得很,没想到张皇后这么狠。她肯定不甘心,挣扎过,想靠子嗣翻盘,但张皇后铁了心,压根不给她机会。侍卫接到命令,直接去抓人,郭贵妃就算再有才情,也斗不过这硬来的阵仗。她被带走时,后宫其他人都不敢吱声,怕惹祸上身。 朱高炽死后,丧事办得很快。殉葬仪式按礼制走,选定的五个妃子被安排好,喝下毒酒,死了就葬进帝陵。郭贵妃和其他四人没逃过这一劫,仪式冷冰冰地结束。张皇后全程盯着,确认真办妥了才走。新帝朱瞻基刚上位,忙着稳定朝局,对这事没插手,默认了母亲的决定。整个过程没人敢反对,宫里一片死寂。 张皇后借着殉葬,把后宫收拾得服服帖帖。郭贵妃一倒,其他妃子吓得大气不敢出,每天老老实实向她请安。她晋为太后,手握大权,连朝臣见了她都得低头。她这人不好惹,心思深,做事果断,绝不留后患。这次殉葬,她既清了对手,又立了威,后宫从此没人敢跟她叫板。

0 阅读:0
小牧童那小罡吖

小牧童那小罡吖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