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6月,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被人残忍杀害。事后,真凶被找到,可因

甜蜜的治愈 2025-04-23 22:00:48

1943年6月,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被人残忍杀害。事后,真凶被找到,可因为真凶级别太高,“如何处置凶手”的问题被放到了毛泽东面前。毛泽东得知事情原委后,只说了一句话:“将凶手找到后不必请示,立即处决!” 黄骅是个青年才俊,他15岁就做了儿童团团长,他幼年时父母、兄长就相继去世,他一直与嫂子相依为命,过着极为贫苦的日子。为了活下去,他常年在地主家打猪菜、拣干柴、放牛,受尽了打骂和凌辱。 接触革命后,他明白了自己贫苦的真正原因,他一心想通过革命,让和他一样在贫苦中的农民翻身做主人。 黄骅能吃苦、不怕死,也极有悟性,他跟着革命队伍学了文化知识后,学会了思考。某种程度上,是革命给了他翅膀。 黄骅18岁正式参加革命,经历了多次反围剿作战,长征磨砺了他的意志力。30岁时,黄骅就当上了军区副司令员。 黄骅身居高位后,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待人也非常随和。这样的他,自然赢得了军区众将士的喜欢,日久后,他的威望比时任司令员的邢仁甫要高得多。 黄骅的高威望让邢仁甫产生了妒忌心,加上黄骅经常批评邢仁甫“奢靡”“喜欢享乐”,邢仁甫对黄骅非常不满,私底下叫他“黄蛮子”。 1943年春,上级调邢仁甫去延安党校学习,军区司令员的职务由黄骅接替。这本是一次好的学习机会,邢仁甫却认为:一定是“黄蛮子”背后搞鬼,有意夺我的军权。于是,他一面借口青纱帐还没起来,没有掩护不安全,要等青纱帐起来再走;一面开始密谋杀害黄骅。 当年5月,邢仁甫将亲信召集在一起开会,他用威逼利诱的方式,鼓捣他们为自己刺杀黄骅。其中,后来担任杀手的冯冠魁还被黄骅承诺“事成之后,可以让他做大洋和团长职务”。 筹划一个多月后,即1943年6月29日,邢仁甫派出的冯冠魁等人,趁着黄骅开了一天会疲累之际,将他和其他八名同志全部杀害了,另四名同志也受了重伤。 事发后,邢仁甫本想瞒天过海,结果,纸没能包住火,他杀害黄骅的事最终败露了。只是,因为他的级别太高,真相被查明后,负责彻查此案的罗荣桓不得不第一时间上报了中央。也是因此,才有了文开头的那一幕:此事如何处置的请求,被放在了毛泽东的桌上。 毛泽东下了死命令后,负责追查凶手的将士们就放开手脚了。可惜,邢仁甫得知事情败露后,迅速逃跑了,他和冯冠魁后来都投靠了日本人,做了汉奸。冯冠魁做汉奸没多久,就被日伪汉奸设局陷害,死在了日本人的刀下。 而带着妻儿投奔日本人的邢仁甫,为了讨日本人的欢心,出卖了不少冀鲁边区的情报,为自己换了一个津南六县剿共司令的职位。 抗战胜利后,邢仁甫又抱上了国民党军统的大腿,他还凭借自己的钻营,当上了天津军统站一级少校组长,一时,竟好不威风。但因知道自己罪大恶极,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罗镇”,妄图逃过一劫。 该来的总是要来,邢仁甫所在的天津被解放时,他也以罗镇的化名被解放军将士抓获。名字可以换,可脸是不会变的,邢仁甫很快被认了出来。 1950年9月7日,邢仁甫被押送到盐山县城,经过全民公审后,他被执行枪决。随着一声响亮的枪响,邢仁甫倒在了血泊中,黄骅的大仇也终于得报。此时,距离黄骅被害,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时间。 好在,正义虽然迟来,但终究还是来了……

0 阅读:847

评论列表

问渡

问渡

1
2025-04-24 04:12

狗屁不通,这句被黄骅承诺事成之后怎么来的?

甜蜜的治愈

甜蜜的治愈

甜蜜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