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4-23 13:10:00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1964年,酒泉基地的风沙里迎来了一位大人物——张爱萍将军。这位开国上将,肩扛“两弹一星”的重担,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子威严。可那天,他刚从食堂迈出来,就瞅见远处十几个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戈壁滩上。他走过去一问,战士们几句话还没说完,他的火气就蹭蹭往上冒。 张爱萍,四川人,1910年出生,年轻时就投身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哪儿没去过?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硬骨头,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后来,他转到国防科技领域,负责“两弹一星”,跑遍了西北的戈壁滩。酒泉基地、马兰基地,都有他的脚印。他这人,干活儿严得很,但对底下的人也真心实意。战士们老说,将军不光是领导,更像个大伙儿能靠得住的长辈。 1964年夏天,酒泉基地忙得热火朝天。那会儿正是“两弹一星”的关键时候,全国上下都在使劲儿。基地里科研人员忙着调试设备,战士们负责后勤保障。张爱萍将军过来视察,不光要看技术进展,还得关心基层生活。他从食堂出来,汗还没擦干,就注意到远处站着一群战士。十多个人,背着斜挎包,手里拿着干粮,站在烈日底下等着。他走过去一看,这些战士是从下属单位过来采购物资的,服务站说东西没到,他们就带着干粮先扛着。 张爱萍一听这话,脸就沉下来了。战士们跑来跑去干活儿,服务站物资没到位,还得自己啃干粮等,这算怎么回事儿?他扭头就问随行的干部,服务站咋搞的,物资为啥没到。干部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将军一看,这边战士饿着肚子,那边食堂刚吃完饭的人还挺滋润,火气一下就上来了。他当场拍板,让食堂立刻给战士们做饭,服务站赶紧去弄物资。不是啥大事儿,但在他眼里,基层战士的日子过得不好,就是天大的事儿。 张爱萍发完火,事儿马上就动起来了。食堂重新生火,给战士们做了顿热饭,服务站的人也跑去补物资。这帮战士吃上饭,心里热乎乎的,干活儿也更有劲儿了。这件事儿在基地传开,大家都说,将军这脾气发得值,发得暖心。后来几个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基地炸响,张爱萍亲自指挥,电话里向周总理报喜。那一刻,戈壁滩上的汗水和怒火,都变成了国家的骄傲。 原子弹成功后,张爱萍没停下脚步。他接着搞导弹试验、核试验,跑遍了试验场。设备检查得一点不含糊,战士们的生活他也老挂在心上。他这辈子,就没离开过国防科技这条线。2003年,他93岁在北京去世,留下的不仅是“两弹一星”的功绩,还有那份对基层的真心。戈壁滩的风沙还在吹,他的故事也没人忘。 张爱萍火冒三丈,不是因为啥大事儿,就是看不得战士受委屈。这事儿搁现在看,也挺接地气。领导要是真心关心底下的人,干活儿的才有奔头儿。1964年的酒泉基地,不光是科技的战场,也是人心的考场。张爱萍用他的火气,告诉大家,上面的人得实实在在为下面的人着想。这份关怀,比啥高大上的口号都管用。

0 阅读:0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