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市长陈毅收到抗日烈士谢晋元妻子的来信,信中请求将吴淞路466号的房子赠与她,因为她和67名孤军已无力维持生活,陈毅得知情况后,深感责任,指示道:“谢晋元为抗日牺牲,遗属理应关怀,此房及墓地一并拨给凌维诚居住,相关费用适当减免。” 1927年,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上海滩纸醉金迷,外滩的霓虹灯映衬着十里洋场的繁华,凌维诚,这位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环境里的上海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那个年代的典型名媛,就在一场婚礼上,她遇到了年轻的军官谢晋元,两人相识相知,迅速坠入爱河,1929年,他们举行了婚礼,婚后的小日子过得甜蜜又美满。 然而,生活的平静在那个时代总是短暂的,1936年,抗战的阴云笼罩着中国,作为军人的谢晋元深知战争将至,他决定将已经怀孕的凌维诚和几个孩子送回广东老家——这个决定,成为他们夫妻的永别。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谢晋元奉命率领524团一营坚守四行仓库,他们在数倍于己的日军面前,硬是死守了四天四夜,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八百壮士”的顽强精神,这场战斗不仅成为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也让谢晋元的名字刻在了民族的记忆中。 战斗结束后,这些孤军被迫撤退至上海公共租界,然而,他们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而是被缴械软禁在一块狭小的区域中,这就是“孤军营”,面对屈辱的处境,谢晋元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尊严,屡次拒绝敌人的拉拢与威胁。 但悲剧还是发生了,1941年,谢晋元被汪伪特务刺杀,年仅37岁,消息传到广东乡下的凌维诚耳中,她感觉天都塌了,然而,她知道,自己还有孩子要抚养,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她必须振作起来。 在广东蕉岭,凌维诚的生活艰难得让人难以想象,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她,哪里见过田间地头的劳作?可她硬是咬牙学会了插秧、种地、喂猪,为了一家八口的生计拼尽全力。 她身边的不是亲生的孤儿,就是谢家的老人,凌维诚一边照顾着四个孩子,一边努力维持家庭的基本生计,生活的重压让她迅速从娇滴滴的千金小姐,成长为一个坚韧顽强的母亲。 然而,这样的日子里,她从未停止对丈夫和他的战友的牵挂,抗战胜利后,她终于决定带着孩子们回到上海,希望在这座曾经熟悉的城市里找到一点生机。 1945年,日本投降,凌维诚带着孩子们重返上海,但她等待的并不是喜悦和安慰,而是无尽的陌生与寒冷,曾经繁华的上海滩,现在显得破败不堪,凌维诚也早已不是那个光鲜的名媛了。 更让她心痛的是,她发现那些曾经在四行仓库浴血奋战的老兵,如今生活凄凉,流浪街头,更有一些老兵,为了表达对团长谢晋元的敬仰,自发驻守在他的墓地旁,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怀念。 看到这些,凌维诚的心被刺痛了,她觉得,丈夫的遗志不能就此断绝,她有责任继续守护这些人,虽然自己过得并不好,但她决心要帮助这些孤军找到生存的出路。 凌维诚开始四处奔走,为这些孤军老兵谋求生计,她成立了一个小型的工业服务社,生产毛巾、肥皂等日用品,让老兵们有一份工作维持生活,为了筹集启动资金,她卖掉了自己在广东买下的田地,这样的努力,为这些曾经的英雄带来了些许希望。 然而,战争留下的创伤,并非是几个小作坊能够弥补的,老兵们的生活依然困顿,而凌维诚也时刻面对着资金短缺和各种压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女人撑起整个家庭,还要照顾几十个老兵,难度可想而知。 1949年,上海百废待兴,城市从战争的创伤中逐渐恢复,然而,对于凌维诚和那些孤军老兵来说,生活依然举步维艰,经过几年奔波,她的工业服务社虽然维持了部分人的生计,但缺乏长期的资金支持,孤军的境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走投无路之际,凌维诚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向上海新政府求助,她给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写了一封信,详细讲述了孤军老兵和她一家人的艰难处境,信中字字真切,透着无奈和期望。 陈毅市长看完信后,深受触动,他立即批示,要求妥善安置孤军老兵,并关照谢晋元的家属,这封信成了凌维诚命运的转折点,也为孤军带来了新的曙光。 在陈毅的指示下,上海政府为孤军老兵提供了生活补助,并划拨了一处房产供他们安身,这栋房子正是曾经的孤军营附近,凌维诚和老兵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政府承诺对谢晋元的墓地进行保护,确保这位民族英雄的英灵能够安息,这一决定不仅是对谢晋元个人的尊重,也是对“八百壮士”英勇事迹的铭记。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