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解放战争的硝烟已近尾声,大西南成了国共两党角力的最后战场,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人心惶惶,有人忙着跑路,有人还在做着春秋大梦。 在这乱世漩涡中,川军十六兵团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三国杀”,孙震,川军大佬,手握重兵,深谙“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他知道,在现在这个时代,有军队支持的人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他就像一个老练的棋手,每一步都计划得很周密,把自己信任的人安排在军队的重要岗位上,紧紧抓住了军权,董宋珩和孙震是老乡,也是同学,两人的关系非常好。 多年来,董宋珩一直是孙震的得力助手,从副师长做到副总司令,一直勤勤恳恳,但却始终没有机会独当一面,抗战胜利后,孙震当上了第五绥靖区的司令官,董宋珩又成了他的副手。 更令人寒心的是,在整编47军军长的人选上,孙震力排众议,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孙元良,将董宋珩彻底架空。 在淞沪会战中,他和宋希濂、王敬久一样,是著名的三大德械师长之一,当时非常风光,然而,好景不长,南京保卫战中,他临阵脱逃,声名扫地,被老蒋弃用,这个人身上有不少污点,但因为和孙震的关系,却当上了整编47军的军长,孙震偏爱提拔亲近的人,让很多老兄弟寒了心,董宋珩觉得心里很灰暗,就以养病的理由回到了四川的老家。 然而,孙震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在解放军的猛烈进攻下,孙震辛辛苦苦建立多年的川军十六兵团彻底消失了,他本人,也带着五百两黄金的军费,逃往台湾,留下一个烂摊子。 1949年12月,成都快要解放了,国民党的政权已经不稳定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内,人心惶惶,各怀鬼胎,孙震逃走后,董宋珩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这时候,十六兵团的司令官是孙元良,副司令官是曾甦元,两人表面上相处得还行,但心里其实不合,孙元良是孙震的侄子,仗着这层关系,在兵团内作威作福,根本不把曾甦元放在眼里。 而曾甦元,曾是41军军长,在十六兵团内颇有威望,对孙元良的所作所为,早已心生不满,董宋珩、曾甦元、张宣武、严翊等川军将领,都是经历过抗日战争洗礼的,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眼看着国民党大势已去,他们决定率领部队起义,投奔光明。 可是,孙元良却成了起义的最大绊脚石,为了避免与孙元良发生正面冲突,董宋珩决定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 12月19日,董宋珩以绥署的名义,通知十六兵团各部队前往什邡集结,孙元良发现情况不对劲,就在广汉请十六兵团的师长们吃饭,结果来的没几个,把他气得直跳脚。 21号晚上,41军和47军的主力部队到达了什邡,孙元良带着刚收编的60师的一部分人,也急匆匆地赶到什邡,想阻止起义。 面对孙元良的挑衅,董宋珩保持冷静,下令47军在城外布好防,做好战斗准备,孙元良虽然人多势众,但都是些没见过血的新兵蛋子,根本不敢与47军硬拼,最终灰溜溜地撤回了成都。 为了劝说孙元良不要继续犯错,曾甦元代表十六兵团的主要军官们给孙元良写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希望孙元良能认清形势,迷途知返,不过,孙元良不愿意醒悟,最后带着几个心腹跑到了台湾。 12月25日,川鄂边区绥署和十六兵团在什邡宣布起义,董宋珩被任命为起义部队的司令员。 起义后的十六兵团,虽然换上了新旗帜,但部队里还是保留着不少旧军队的习气,为了让十六兵团更快融入人民军队,董宋珩决定从自己做起,戒掉多年的烟瘾,然而,旧军队的积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1950年4月,47军125师师长裴元俊,利用官兵对解放军的陌生和恐惧心理,散布谣言,煽动叛乱,杀害了解放军代表,妄图将部队拉到西康,与胡宗南残部会合,解放军得知叛乱消息后,马上行动,把125师给包围了。 考虑到叛乱官兵大都是受蒙蔽,解放军决定围而不打,并派人将正在戒烟的董宋珩从成都接回部队,董宋珩一回到部队,就立即来到125师驻地,和官兵们促膝谈心,说明真相。 看到董宋珩平安无事,官兵们才明白过来,纷纷放下武器,裴元俊的计谋也宣告失败,125师的叛乱给十六兵团敲了警钟,为了彻底改变这支部队,解放军决定把第十六兵团调到苏北,由第三野战军负责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十六兵团官兵的思想觉悟和军事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最终成为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从孙震的权力游戏,到董宋珩的艰难抉择,再到十六兵团的改造新生,这段历史,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三国杀”,充满了权谋、斗争和希望。 这句话的意思是,历史的进程不断向前,顺应潮流的人会成功,违背潮流的人会被淘汰。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