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开国少将钟伟因病住院,大将黄克诚前来看望他,在谈话中,黄克诚问钟伟:“老家还有谁?”钟伟答道:“儿女们都在家里务农,另外还有三个孙子和两个孙女,也都在农村。” 1984年的初夏,一份特别的遗嘱悄然问世,它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内容有多么惊世骇俗,而在于处处彰显着“不”字,这份遗嘱的主人,是被誉为中国“巴顿将军”的开国少将钟伟,遗嘱中写道,去世后不必举行追悼会,不要补发薪金,也不要对子女特殊照顾,只愿将骨灰撒在自己当年起义的地方平江天岳书院。 这份朴实无华的遗嘱,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钟伟将军一生秉持的处世信条,在他的人生辞典里,“不”字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关键词,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翻开这部特别的辞典,映入眼帘的是战场上的“不退”二字,在东北战场上,钟伟将军创造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三猛”作风——猛打、猛冲、猛追,1945年,在抗战结束到解放战争开启的过渡期,他率领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向东北进军,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他不退反进,凭借敏锐的军事嗅觉,在阜新和新民之间发现敌军踪迹后,迅速指挥部队展开包抄,以雷霆之势剿灭敌军,速度之快令人叹服。 到了1948年,已是独当一面的钟伟挥师长春,为确保战斗胜利,他亲赴前线勘察地形,发现工事问题随即指出,以老将之姿展现出过人的战术眼光,正是这种不畏强敌、不退反进的战斗作风,为他赢得了赫赫战功。 钟伟将军的“不”字精神,远不止于战场,在生活中,他恪守“不取”之道,即便身居高位,也始终保持着清廉本色,1984年住院期间,昔日部下前来探望,纷纷带来珍贵礼品,但都被他一一谢绝,这种两袖清风的作风,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如一。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临终前,钟伟将军依然心系党和国家,他不仅婉拒了组织的补贴,更是将自己珍藏的物品悉数上交,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革命者的本色。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当许多人噤若寒蝉之际,钟伟将军挺身而出,据理力争,驳斥对彭德怀元帅的不实之词,这一“不”字,虽然为他带来了下放的困境,却彰显出一位革命军人的铮铮铁骨。 钟伟将军的“不”字当关,不是消极的拒绝,而是积极的坚守,这些“不”字背后,是一个革命军人对党性原则的坚持,对清廉作风的追求,更是对革命理想的永恒信仰。 作为一位开国少将,他完全可以凭借显赫的军功为子孙谋得安稳富足的生活,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钟伟将军的长子钟来良,在父亲参加革命时仅有八个月大,多年后,父子在长沙重逢,本是天伦之乐,儿子却提出想在城里谋个差事。 这种近乎固执的教育理念,在对待孙辈时更显得鲜明,他的孙子在黑龙江当兵退伍后,本可以留在哈尔滨城里,但钟伟得知后立即给部队领导写信,要求让孙子回乡自谋出路,不仅如此,当两个孙子专程赴京求职时,即便是老战友杨勇提出“让他们在北京挑工作”的好意,钟伟也以“让他们自己成才”为由坚辞不受。 对孙女钟水霞的教导则体现出另一番苦心,当这位年轻的民办教师希望借助爷爷的关系谋得更好的工作时,钟伟不仅没有应允,反而鼓励她走另一条路:通过寒窗苦读考取大学,靠自己的实力改变命运,这份良苦用心,最终让钟水霞以优异成绩考入师范大学。 在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不”字背后,却藏着钟伟将军深思熟虑的教育智慧,他深知,权力的庇护终究是短暂的,唯有让后代靠自己的本事立足社会,才能真正受用终身,正是这种严格的家教,让钟伟的子孙虽然没有过上显贵的生活,却都能够自食其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钟伟将军的用人历史上,仅有两次破例:一次是为自己的警卫员安排工作,另一次是为家中保姆谋得一职,这两个特例恰恰印证了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不是不近人情,而是秉持公私分明的原则。 1984年夏,当钟伟将军带着他的最后嘱托离世时,他的子孙们或在田间挥汗如雨,或在乡村教书育人,这幅看似普通的画面,却是一位开国将军毕生坚守的最好注脚,他用一个个坚定的“不”字,为后人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1984年,开国少将钟伟因病住院,大将黄克诚前来看望他,在谈话中,黄克诚问钟伟:
底层史观吖
2025-04-22 10:50:01
0
阅读: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