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玲打娘胎里就有一颗救死扶伤的种子,这还得从她小时候对南丁格尔的崇拜说起,南丁

史说畅谈 2025-04-22 10:37:16

刘亚玲打娘胎里就有一颗救死扶伤的种子,这还得从她小时候对南丁格尔的崇拜说起,南丁格尔,外国一位女护士,不顾个人安危,孤身一人跑去战场,照顾伤员,这事儿让小亚玲听了跟打了鸡血似的,心里暗暗发誓,长大了也要向南丁格尔学习,当一名白衣天使。   1984年,刘亚玲从第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毕业了,学习成绩那叫一个棒,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按理说,这样的尖子生该去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发光发热,可刘亚玲心里惦记的,却是祖国最需要她的地方。   1986年,中越边境战争爆发,消息传到刘亚玲耳朵里,她立马就坐不住了,一想到前线医疗条件差,战士受了伤得不到及时救治,她就心如刀割,年轻的刘亚玲下定决心,一定要冲到前线去,哪怕豁出命,也要尽最大努力去救死扶伤。   可是,医院领导心疼她这个年轻姑娘,死活不肯放她去前线,生怕她有个三长两短,刘亚玲求爷爷告奶奶,领导就是不松口,没办法,刘亚玲想了个“歪点子”,跟领导请了探亲假,谎称要回老家,结果一到火车站,兜里揣着压岁钱,买了去云南的火车票,笔直奔向了枪林弹雨的老山前线。   等到假期眼瞅着快到头了,刘亚玲啪啪给医院领导写了封信,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不回去了,就在前线救死扶伤了,领导一看这信,那叫一个气啊,勒令刘亚玲马上回来,不然就开除她的党籍。   刘亚玲巍然不动,回了一封掷地有声的信:“党籍算什么,救人最重要!除非我断气了,你们用担架把我抬回来,否则,休想让我离开!”领导被刘亚玲的刚强意志震撼到了,只好恨铁不成钢地同意她留在前线。   就这样,在枪林弹雨中,一个带着眼镜、扎着马尾的女孩儿,担起了救死扶伤的重任,炮弹在头顶呼啸而过,硝烟在身边弥漫,刘亚玲却无暇顾及,手起刀落,抢救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刘亚玲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不是蹲在手术台前,就是跑到阵地上给战士包扎,有一次,一名战士左腿中弹,鲜血直流,而战壕里根本没有手术条件,刘亚玲二话不说,背起战士就往医疗点冲,一路上,子弹在耳边呼啸,刘亚玲的双腿打颤,可她咬紧牙关,一步都没停。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刘亚玲创下了老山前线战时伤员抢救率的新高,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战地女神”,那个南丁格尔的传人。   老山前线的硝烟散尽,刘亚玲也该回到安逸的大城市,享受她应得的荣华富贵了吧?那可不!这位可敬的女医生又给了大伙一个大大的惊喜。   原来啊,刘亚玲在前线救死扶伤的时候,看到农村的医疗条件那叫一个惨不忍睹,许多乡亲们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绝症,都是因为没钱治病,更别提预防保健了,刘亚玲的心像被刀割了一样,暗自下定决心,等打完仗,一定要为农村父老乡亲做点儿什么。   于是乎,刘亚玲脱下军装,又披上了白大褂,她毅然辞去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一头扎进了农村,凭借多年的积蓄,在家乡西安辛苦创办了一所乡村医院。   说实话,条件那是相当艰苦,医疗器械比城里医院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这难不倒刘亚玲,她发扬在老山前线练就的“战地作风”,白天在医院问诊开药,晚上挑灯夜战,学习新的医疗技术,研究如何用最经济实惠的方法,去帮助那些困难的病人。   刘亚玲常常为了一个病人,跑前跑后,东奔西走,筹集医药费,为了给乡亲们省钱,她宁愿自己少赚点,也要尽可能降低医疗成本,久而久之,附近的父老乡亲都亲切地称呼她“刘大夫”,在他们心目中,刘大夫那是村里的一面旗帜,有她在,大伙儿看病就没啥可发愁的了。   后来,刘亚玲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这个称号,她当之无愧!岁月见证了刘亚玲的医者仁心,从愣头青到知天命,从军医战士到乡村医生,刘亚玲的足迹踏遍山河,但初心不改,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什么是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多少个寂静的深夜,多少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她都在病人的床前忙碌,刘亚玲常说,医生就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以病人为亲,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毕生的坚守。

0 阅读:0
史说畅谈

史说畅谈

雾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