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都是怪物吗?”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防部长听说,自己17个将军,竟然在酒

熹然说历史 2025-04-20 23:24:50

“解放军都是怪物吗?”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防部长听说,自己17个将军,竟然在酒桌上,干不过一个中国军人,当场气的火冒三丈。 1990年寒冬的北京,一场特殊的中苏谈判刚刚结束。苏联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率领的18人代表团神情恍惚地踏上了返程的航班。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与中国商谈苏-27战斗机的销售事宜,原本满怀信心,却没想到会以如此狼狈的方式收场。 消息很快传回莫斯科,当苏联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亚佐夫听闻自己的17名将军竟然在酒桌上被一名中国军人喝趴下时,顿时气得火冒三丈,连续拍了好几下桌子。 "这不可能!一个中国人怎么可能在酒桌上打败我们的将军?"亚佐夫质问着刚刚归国的沙波什尼科夫,"你们是不是没有按照'苏联法则'来操作?" 所谓的"苏联法则",是苏联人长期在国际谈判中使用的一种独特策略——先喝酒,再谈判。在苏联人的生活中,酒早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苏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寒的气候条件,使得高度数的烈酒成为他们抵御寒冷的有效工具。二战期间,斯大林甚至下令在苏联境内大规模种植土豆,用于酿造伏特加给前线战士驱寒。战后,这一传统被保留下来,使得"能喝"几乎成了每个苏联人身上的标签。 斯大林是最早将这种酒文化运用到外交领域的人。当年南斯拉夫代表前来抱怨苏联士兵在当地饮酒闹事时,斯大林便将他们拉到酒桌上"谈事情"。结果可想而知,几瓶烈酒下肚,南斯拉夫代表就一醉不起,再也不敢轻易提及此事。 此后,这一策略被苏联外交官和军方广泛采用。1976年越南统一后,越南代表团前往苏联购买武器,却在乌斯季诺夫的"热情款待"下,醉醺醺地在购买协议上签下了比预算高出几千万的价格。印度政府同样也曾在苏联人的酒桌上吃了大亏。 然而,这次在中国,他们遇到了林虎——一个拥有苏联血统的中国开国中将。 "把酒拿上来吧,不要度数太低了,如果不能用打火机点燃,那么就不用端上来了,这样的酒是小孩子喝的。"1990年冬天,刚刚抵达北京的苏联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一入座就自信满满地对工作人员说道。 在此之前,中苏双方已经就苏-27战斗机的购买问题僵持不下。中方希望单独购买当时苏联顶尖的苏-27战斗机,而苏联方面则坚持要求中国同时购买已开始被淘汰的米格-29战斗机。面对中方的坚决拒绝,苏联代表团想出了他们屡试不爽的"杀手锏"——酒桌谈判。 谁知中方在接到"酒桌谈判"的邀请后,并没有如他们预想的那样慌张,而是爽快地接受了挑战。在沙波什尼科夫不知道的是,中方早已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 当林虎走进谈判现场时,沙波什尼科夫和他的17位同僚们几乎要笑出声来——这个不起眼的瘦小中国军官,就是中方派来应对他们的人选?在苏联人的印象中,能喝酒的人通常都是五大三粗、体型健硕的汉子,而林虎的外表实在难以让人联想到"酒量惊人"。 然而,林虎的血管里流淌着特殊的基因。他的父亲是山东人,在东北打拼时结识了一名苏联姑娘,两人相爱成婚后生下了林虎。林虎从青春期开始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酒量,但与人们的想象不同,他平日里很少饮酒,并不嗜酒。 "来,我敬您一杯!"林虎率先举杯,一口气将杯中烈酒饮尽,然后面不改色地微笑示意。看到这一幕,苏联代表团成员相视一笑,丝毫没有意识到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酒桌上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林虎不断地向苏联代表敬酒,使出了自己所有的劝酒话术。在一轮又一轮的酒杯碰撞声中,沙波什尼科夫渐渐察觉到了不对劲——他的代表团成员一个个开始显露醉态,而对面这位瘦小的中国将军却依然神采奕奕。 "三杯不过岗?今天我要让你们见识什么叫中国的酒量!"林虎看准时机,突然将啤酒和高度数白酒混在一起,一饮而尽,然后也给苏联代表每人倒上一杯同样的混合酒。 这一招果然见效,苏联代表团成员接连倒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林虎面对18名苏联代表,居然以一己之力将17人喝趴下,最后一名代表也只能摇手认输。 那一刻,整个谈判室安静得可怕。随后,沙波什尼科夫艰难地站起身,向林虎伸出了颤抖的手:"将军,您...实在太令人敬佩了!" 这次酒桌上的胜利,不仅让中方在随后的战斗机购买谈判中获得了主动权,也让林虎的威名传遍了苏联军界。此后每当中苏有重要谈判,只要提起林虎的名字,苏联代表就会面露难色。 而林虎本人,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空军中将,直到今天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空军从一个起步最晚、发展最慢的兵种,逐渐成长为了世界上令人敬畏的"王牌之师"。

1 阅读:69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