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的时候,姜利民偷偷摸摸的来到了越军阵地。本来没人发现他,但不料他却

青锋人物 2025-04-20 13:09:02

1979年2月的时候,姜利民偷偷摸摸的来到了越军阵地。本来没人发现他,但不料他却突然打开手电主动暴露了自己。越军迅速向他开枪,但不知此举其实早就已经落入了姜利民的圈套......

姜利民,1951年11月出生在山东莱州的一个小村庄。家里穷,父母靠种地为生,姜利民打小就跟着下地干活,挑水、割草、扛柴火,啥活儿都干。1969年,18岁的姜利民赶上了征兵,村里敲锣打鼓送他参军,他背着简单的行李,穿着布鞋,踏上了去部队的路。

到了部队,姜利民被分到北京军区某部,从新兵开始干起。训练场上,他特别拼,跑步总是冲在前面,翻障碍墙动作快得像猴子,射击成绩也常拿第一。战友们说,他训练的时候眼睛特别亮,像憋着一股劲儿。1970年代初,他入了党,成了连队的骨干,平时除了训练,还帮着战友干点杂活,比如修补军装、整理装备,啥事都不嫌麻烦。到1978年,他已经干到了排长,带一个排的兵,驻扎在广西边境。那时候,中越关系已经很紧张,边境线上经常有摩擦,姜利民带着战士们巡逻、站岗,检查装备,忙得脚不沾地。

1978年底,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消息传到部队,姜利民所在的121师362团被调到前线,驻扎在广西宁明县一带。他被编入7连,担任尖刀排的排长。战前准备的时候,他每天带着战士检查枪支弹药,数炸药包,忙得一身汗。部队驻地附近全是山,蚊子多,晚上睡觉都得裹紧被子。姜利民从不抱怨,总是乐呵呵地跟战士们说,当兵就是要吃苦,不然怎么保家卫国。他还主动请缨,加入了最危险的尖刀连,专门负责突击任务。出发前,他把自己的军装叠得整整齐齐,背包里塞满了炸药和干粮,准备好了一切。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姜利民带着7连尖刀排,从广西念井边境出发,直扑越军控制的莫隆地区。那时候的战场,地形复杂,全是山地和丛林,越军依托地形修了大量暗堡,火力特别猛。姜利民的尖刀排负责打头阵,任务是突破越军的第一道防线。战斗一开始,敌军的机枪就跟不要钱似的扫射,火力压得部队抬不起头。姜利民很快发现,敌人的火力点不是乱打的,几个方向的子弹特别密集,明显是从暗堡里射出来的。

这些暗堡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藏在山坡或者树丛里,外面伪装得很好,里面架着重机枪,一个暗堡就能封死一片区域。姜利民知道,如果不把暗堡炸掉,部队往前冲就是送死。得有人冒险摸上去,找到暗堡的位置,塞炸药包炸掉它,同时后方还得有火力掩护,配合好了才能成。他跟副排长简单商量了一下,决定自己带人上。他挑了两包炸药,检查了引信,背上装备就出发了。姜利民的动作很快,借着夜色和地形的掩护,贴着地面往前挪,尽量不发出声音。

第一个暗堡的位置很快被他摸清,那是个半埋在土坡里的工事,射击孔里不停喷出火舌。姜利民把炸药包塞到工事旁边,点燃引信,迅速撤到安全距离。爆炸声响起来的时候,暗堡被炸塌了,敌军的火力立马弱了一大截。部队趁机往前推了一段,但第二个暗堡更难搞,周围地形开阔,敌人的机枪扫得特别狠,姜利民只能趴在低洼地里,动弹不得。眼看着部队被压得没法前进,他摸出了腰间的手电筒,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

他找了块石头,把手电筒绑上去,打开开关,扔到了旁边的草丛里。手电的光在夜里特别显眼,越军果然被吸引了,以为那是姜利民的位置,火力全集中到那片草丛,子弹打得草叶乱飞。姜利民趁机匍匐前进,摸到第二个暗堡附近,把炸药包塞进去,点燃引信。爆炸声再次响起,第二个暗堡也被炸毁,敌军的防线彻底乱了。部队抓住机会发起总攻,很快就控制了阵地。可就在姜利民准备撤回的时候,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胸膛,他当场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

姜利民的牺牲,直接让7连突破了莫隆地区的越军防线,为121师后续的进攻扫清了障碍。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阵地上找到了他的遗体,他的军装被血浸透,手里还攥着钢枪。部队把他的遗体运回后方,安葬在广西凭祥的烈士陵园。陵园里的墓碑上,刻着他的名字和“爆破英雄”的称号,旁边种着松柏,常年青翠。

1979年3月,中央军委正式追授姜利民“爆破英雄”称号,记一等功。他的事迹被写进部队的英模报告,逢年过节,部队都会组织战士学习他的故事。广州军区还给7连授予了“夜老虎连”的荣誉称号,表彰他们在战斗中的表现。姜利民的父母,姜永锡和鲍庚芝,接到部队的通知后,赶到广西凭祥。他们在儿子的墓前站了很久,母亲鲍庚芝拿出随身带的白布,擦了擦墓碑上的灰尘。部队为姜家送去了抚恤金,安排专人定期探望,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处。

2014年,广州一家企业联合双拥工作促进会,专程去看望姜利民的父母。姜永锡老人拿出儿子留下的军功章,铜质的勋章上刻着姜利民的名字,边角已经被摩挲得发亮。老人说,儿子是为国牺牲的,他们虽然想他,但也为他骄傲。

0 阅读:94
青锋人物

青锋人物

感谢大家喜欢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