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威胁粮食安全,研究:暖化与 CO₂ 上升稻米砷含量更高】
许多国人餐餐都吃米饭,米饭也是地球数十亿人的主食。但《柳叶刀星球健康》期刊最近一篇新研究发现,随着大气变暖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水稻的砷毒性将越来越高,可能使数十亿人面临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风险。
米是地球最重要的主粮作物,全球种植数十亿人每天食用米。但米的种植方式及其高度多孔的结构,代表它能够吸收异常高浓度的砷。砷是一种已知的致癌元素,天然存在于土壤和地下水,工业活动也会产生无机砷,包括煤矿开采、农业使用的杀虫剂,建筑业使用油漆和木材防腐剂等等。
科学家研究暖化是否会影响米的营养水平时,意外发现米的砷含量在增加。研究水稻 30 多年的哥伦比亚大学植物生理学家与中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观察一系列水稻品种如何应对气温和二氧化碳的升高。
他们发现,当温度与二氧化碳都增加,正如气候科学家所预测的那样,米粒砷和无机砷含量也会增加。作者表示,由于土壤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当温度和二氧化碳升高时,水稻无机砷也会升高,无机砷才是对健康最大的威胁。
最近密歇根州立大学也在《风险分析》期刊发表的研究发现糙米砷含量更高,因为这种毒素往往储存在白米两层外层。作者同时强调除非大量摄取糙米,否则正常饮食下摄取量不至于造成危害,主要是建议婴幼儿应该尽量减少摄取量。
然而随着气候变迁与二氧化碳两大风险因素增加稻米的砷含量,研究作者之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呼吁政府需要采取干预措施,限制人们接触大米无机砷,包括培育吸收率较低的水稻品种,以及教育消费者了解大米替代品种,并尽一切努力减缓气候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