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沿途看到“打倒美帝”标语后非常不高兴,毛主席巧用3个字化解尴尬,尼克松听后当场大笑。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妄图以此遏制我国的发展。
然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随着时间推移,世界格局也不断发生变化,美苏争霸愈演愈烈,我国政权越来越稳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美国发现,尽管有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支持,可这些国家很小,影响力有限,如果想要增加在亚洲的影响力,必须要想办法拉拢我国。
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就开始尝试与我国沟通,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迈出这一步必将非常艰难,一来美国国内有很多反对声音,二来尼克松也不知道我国的态度。
不过,这种局面,很快就因为一次“上错车”而迎来了转机,那是1971年,美国一位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后“不小心”登上了我国的大巴车。
由于,中美两国当时没有建交,这位美国运动员非常尴尬,不过我国运动员却主动伸出了友谊之手,不但与其热情的握手,还在分别时,送了美国运动员礼物。
美国运动员自然非常感动,随后也送了一件运动服作为回礼,也恰恰是这次接触,给中美两国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
很快,震惊世界的“乒乓外交”开始了,先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随后基辛格又秘密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要破冰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秘密访华,周总理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双方一见面就热情地握起了手,气氛十分和谐,尼克松的兴致也非常高。
然而,在前往国宾馆的路上,基辛格的一番话,却让尼克松变得不高兴起来,基辛格告诉尼克松,从机场开始,沿路有很多“打倒美帝”的标语。
基辛格还强调说,自己上次访华时,已经提出过这个问题,并建议中方在尼克松访华时,把这些标语撤下来,可基辛格没想到,中方却没有理睬他的建议。
尼克松听后自然非常不快,他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此次访华之行是否有必要,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中方没有注意这个问题。
可实际上,我国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我国之所以没有撤下这些标语,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我国是有良苦用心的。
当时,全世界都关注着尼克松访华,也有很多国家不希望他访华,为了防止有人破坏,为了保护尼克松的安全,为了给双方更多的空间,这才保留了这些标语。
但对于尼克松来讲,却未必这么看,他认为我国此举,要么是对他的挑衅,要么就是对他的不用心,不管哪一点他都无法接受。
尼克松憋了一肚子气,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疑惑,难道中国不欢迎他吗?可为什么又如此热情的接待他呢?
因此,当尼克松见到毛主席后,立即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原本热闹的会场也瞬间陷入冰点,所有人都齐刷刷地望向毛主席。
虽然,我国这么做是有良苦用心的,可真这么解释的话,很容易让尼克松觉得,我国是在找借口,甚至是在狡辩。
而且,由于尼克松是向毛主席发问的,在场之人也都不便于开口解释,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听后没有丝毫犹豫,随即笑着说出了3个字:“放空炮”。
翻译第一时间把这3个字翻译过去后,尼克松似乎并没有听懂这3个字,随后毛主席又幽默地举了一个例子:
“几十年来,你们不也一直放空炮,说要消灭我们吗?可到现在也没啥成绩。”
尼克松随即反应过来毛主席的用意,终于放松了心情,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随后双方开始了正式的会谈。
尼克松表示,想与毛主席谈一些政治问题,不过毛主席却笑着摆了摆手,随后指着周总理说:“今天我们只谈哲学问题,你说的那些问题找他谈。”
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原本这次会谈,只安排了15分钟,可由于双方的谈话非常愉快,不禁持续了1个多小时,周总理由于担心毛主席的身体,开始不停地看表。
通过1个多小时的谈话,尼克松对毛主席越发地敬佩起来,不过他也注意到周总理看表的动作,很识趣地起身结束了这次谈话。
在这次谈话过程中,尼克松为了不放弃,美国在中国台湾省的利益,多次提出想要修改关于台湾问题的提案,毛主席掷地有声地表示:
“台湾问题没得谈,如果你们坚持修改提案,那你们此行恐怕就要无功而返了。”
最终,在毛主席的坚持下,尼克松不得不在台湾问题上让步,很快《中美联合公报》就刊登出来,美国宣布: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